春节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乡村文化,中国是农耕社会,城市兴起的时间毕竟不长,而且始终带着乡村的胎记。从逻辑上推演:要想认识春节文化,得从乡土文化开始,走进乡村,去深入了解过年的民俗。
沉浸在乡村的春节氛围中,你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绵长的历史质感与文化风韵,长久地温暖着人们的心灵家园,穿越岁月风雨、时代变迁之后,在新文化中得到再生。春节,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佳节。
春节美食是仪式饮食,有的是敬神,有的是祭祖,这些习俗源远流长。行为上讲究,是强调全家围坐在一起吃节日食品。从观念上说,春节饮食讲究多,如除夕的年夜饭,从准备材料到吃,一道道手续,大都有象征意义:如包饺子的人,要把皮和馅都剩一点,称“留余头”;做菜要有“鸡”和“鱼”,标示吉庆有余;烧菜要有芹菜,表示一年勤快;上菜要上十二种,表示对来年十二个月的祝福……
春节,新岁之首,万物发生,人们认为此时是“人道报本反始之时”,对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过程,也是家族人伦关系维系强化的过程。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家人鸡鸣而起,“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以次拜贺,即按尊卑长幼至祖宗神位前依次祭拜,然后依辈分向家长贺年或互拜。拜年是岁首的主要活动,人们在度过旧岁迎来新春之际,互相庆贺,以祝新生,亦隐含了人伦关系再造的意义。民间人们以拜年的形式更新家族、乡邻的伦理关系以及与神灵的关系。以节日聚会聚餐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通过节日聚会、节日游艺、节日互访,缔结、调适乡邻、社区、团体等诸种社会关系。春节拜年活动,一般年初一、年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拜邻里、亲戚、朋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曾在山村乡镇任副乡长,为了营造春节时的山村文化氛围,引导村民过祥和有意义的春节,我协调县文体局,请县评剧团送戏下乡,去老庄户村慰问演出《花为媒》,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群众非常满意。当时,村民与演员互动,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生活的幸福,过了个文化年。玉田县评剧团非常有实力,培养出了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张俊玲和著名歌唱家于文华……这是最早送文化下乡的雏形。为了培养村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的习惯,积极传播向上的文化,用文化滋润心灵,激发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我与村里商量组织秧歌队,元宵节参加各村的展演,村里的文艺骨干都积极参与。村里组建的秧歌队,走街串村演出,融入到节日里。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最热闹的一天,处处欢歌笑语,那种喜庆的场面让人沉醉其中。家家煮元宵,吃汤圆,寓意亲人团团圆圆。户户挂红灯,散灯花,期盼日子红红火火。散灯花是把纸裁成许多火柴盒大的方块,用灯油蘸了,点燃后放在门墩、猪圈、磨坊、碾棚和没有光亮的角落里,希望来年日子红火喜庆。这天有的村唱戏,有的村演出花会,有的村除了在本村演,还在外村换戏或换会,你到我村演几场,我到你村演几场。有的村跟许多村换会,千百年来延续了农耕社会的文化交流。这天晚上有多道花会演出:小车会,高跷会,狮子会,龙灯会,竹马会,中幡会。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欢笑声通宵达旦,把春节的欢庆活动推向高潮,乡村元宵节的壮观场面和瑰丽的景色令人陶醉!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乡村具象的春节文化,追溯春节文化的渊源,那是历史上的家族文化的丰饶与扩展!
在乡村,元宵节过后,昭示着过年结束,年味散尽,走亲访友暂告一段落,开始春耕大忙,谋划来年生计,真正走进春天。风转暖,抚摸着脸颊,风筝飘满天空,春意荡漾,生机盎然。杨柳发青,绿意朦胧,介于似有似无之间,一句唐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概括得准确到位!元宵节是道门槛,里边关闭沉睡的寒意冷冽的冬天,外边流动奔跑着春天无边的光景。历代骚人墨客为之搜索枯肠,留下不少的佳句名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乐的满足。
春节文化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彰显文化自信。文化,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的修养而守规矩。在乡镇工作的日子,我通过开展多元的春节文化活动,调动各方参与,化解各种矛盾,完成工作任务,展示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春节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乡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强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