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在滦南县人武部政工科当干事。那年元宵节前夕,在县文化馆工作的科长夫人透露出一条消息:县里要组织元宵灯会,如果时间允许,大家可以参加活动,猜中就能得奖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
说起来,我打小就喜欢猜谜活动。老家称猜谜为“破闷儿”,但当时的谜材除了民间流传的,就是小学做游戏时老师留下的,诸如“哥俩一般高,吃完就摔倒——筷子”“一点一横,两腿一蹬——六”等等,这都与灯谜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入伍后我也跟着电视和报纸学过猜谜,但那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灯谜。
参加县里的元宵灯会可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绝不能放过;但是,我当时的水平却不能上阵。科长看透了我的心思,便让夫人从文化馆为我找到一位老师,并约好当天下午可以抽出两个小时来,专门给我作辅导。听到这一消息,我喜出望外。
下午2时,我准时来到文化馆,找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讲明来意后,老师对我表示了极大热情。他说:“年轻人多学点中国传统文化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但马上要办灯会,工作比较多,给你腾出的时间不多,希望你能谅解。”稍事寒暄,便进入正题。老师说:“灯谜是一种文字联想游戏,其寓意深邃,涉猎的知识面广。因此,一般它适合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但需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们中间进行。”根据我的要求,老师重点向我传授带格谜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谜语是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的……”讲解中,老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讲到“秋千格”时,老师强调说,“秋千格”就是谜底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例如:“今天(秋千格,打国名一)”谜底是“日本”,将“日本”二字前后位置互移后就是“本日”,扣合谜面“今天”。讲到“卷帘格”时,老师总结说,“卷帘格”要求谜底必须为三字或三字以上,并且将谜底倒读与谜面扣合。他举一例:“岛(卷帘格,打地理名词一)”谜底是“地中海”,将其倒读就是“海中地”扣合谜面“岛”。不料,老师正讲到兴头上,却被来人打断了:“老师,宣传部来检查灯会准备情况,馆长让您过去作汇报。”“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师无奈地说,“很遗憾,今天只能到此为止了,等以后咱们再慢慢探讨吧!”我表示非常理解。于是,我拜别了老师。
第二天,就是正月十五。机关的职工小许得知我学习猜灯谜的事,便专程找上门:“艾干事,今天上午灯会就开始了。”说着,他挥了挥手中的挎包:“我准备陪同你去,帮你收奖品;一个包不够,还有备用的。”说着准备掏口袋。我赶忙制止:“开玩笑,我刚学了半小时,什么都不懂,得什么奖?不过也好,咱俩一块去,彼此都有个伴。”
灯会会场设在城关主街南侧。说是灯会,其实只是象征性地挂了几个灯笼,上面一条谜语也没写。而街道旁的路灯杆距离地面2米高处穿过一条粗铁丝,上面挂满五颜六色的谜条,谜条用黑色毛笔写着编号、谜面和谜目。每当有人猜中时,工作人员就在对应的谜条编号上打个对勾。
有个谜条上写着:边(求凰格,打几何名词一)。“这个白捡!”刚进场,我就看到一个比较容易的。谜底是“对角”。小许接过我写的序号和答案,迅速跑到主席台领回了奖。“这么能猜呀,如果两个包不够用我就脱了上衣兜起来。”小许开起了玩笑。但往前走难度就加大了,连续跳过去十几个。“容(打食品名三)”,“这个也不好猜呀。”我自言自语时恰被工作人员听到了。“解放军同志,这个刚才有人猜中领奖去了。谜底是窝头、火腿、点心。”我暗自称奇。再往前走,遇到一个本土内容的谜:红娘受过为何来(粉底格,打本县村名一)。我略加思索,灵感来了:红娘受拷打因为受了崔小姐之托呀——“崔相坨!”这不就是我们村吗?真是无巧不成谜!后来,我又陆续猜中了两三个。剩下的题目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了,而且许多谜格老师那天还没来得及讲。于是,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后转了。
返回途中,小许清点了战利品:三支铅笔,两把文具刀。但我内心的收获,却远不止这些。因为,猜灯谜,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及汉语文字的奇妙魅力,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这件事已过去近四十年的光景,但它告诉了我: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终身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探索知识海洋的必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