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长城抗战,自1933年3月9日打响,到4月13日撤出,历时35天。作为当年中国长城抗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东西60公里、南北50公里的战场上,以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为主的中国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鏖战,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由此形成的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更为各方人士千秋凭吊、万人敬仰,2016年和2021年,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为什么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能够获此殊荣?粗浅分析,历史根由大体有三个层面:一是这场战役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全国抗日第一大捷,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以铮铮铁骨奋起前线,在喜峰口一役杀敌5000多,大大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成为决死抗战的一面旗帜。二是29军参加抗战的主要将领,如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以喜峰口长城抗战为起点,抗击外敌、奋斗牺牲,成英成烈,始终如一,堪为民族英雄的一面旗帜。三是在喜峰口长城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以高度的革命自觉,发动人民,积极参战,以此为基点,创立了被毛主席两次称道的冀东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见《毛泽东选集》),树为革命战争堡垒的一面旗帜。
喜峰口长城抗战,在重要历史关头焕发了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凝聚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淬炼了一批成熟的革命军人,他们日后在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地下党组织奋起喜峰
辽沈战役捷足先登
1933年初,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叠加之中,成立于1929年春的中共迁安(含今迁西县)县委表现出大智大勇。据当时中共京东特委1933年2月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京东党与省委失掉关系两年之久,各地方党部工作多限于停滞状态,只有迁安县尚能独立工作。”。中共迁安县委根据当时日寇日益逼近长城各口的实际,遵照1931年“九一八”后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精神,毅然冒着巨大危险,从地下转入公开,及时把县委工作重心由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转移到团结和发动各种爱国力量,共同投入到抗日救亡上来。3月10日,是喜峰口长城抗战刚刚打响的第二天,中共迁安县委就在驻地(今迁西县前韩庄)召开会议,号召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成立了100多人的抗日自卫团,由县委军事部长高机先为团长,县委书记韩东征为政委,3月13日就将队伍拉到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驻今迁西县彭庄的222团团部,直接找到团长宁振武商量合作抗日事宜。军方正因缺乏地方配合困难重重,双方马上达成合作协议,由军方提供自卫团枪支弹药和给养,自卫团为军方提供情报、向导和抢救伤病员,在迁西创造性地率先实现了局部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西安事变后形成的国共合作早4年多。
正是经受过喜峰口长城抗战血与火洗礼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县委书记韩东征的带领下,此后12年时间一直在迁西迁安一带坚持抗战。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向同盟国发出乞降照会。在蒋介石严令共产党部队原地待命,不得进军受降的情况下,8月11日上午8时,朱总司令从延安发来二号命令:“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闻讯后,已经担任迁青平县委书记兼抗日支队政委的韩东征,立即带着500多人的子弟兵从迁西县城出发,冒着倾盆大雨,火速攻破日军盘踞的喜峰口,并迅速冲向承德平泉、辽宁朝阳一线,成为中国关内最早进入东北的军队,为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进军东北、解放东北、领导东北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还是这支喜峰口的老部队,日后被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立下了白老虎屯攻坚战、锦州机场争夺战、活捉范汉杰白刃战三大战功。毛主席曾经亲笔题词传令嘉奖:“歼敌两万,九纵有份;毁机五架,九纵单干。”由此可以略见,喜峰口长城抗战的红色儿女,在辽沈战役中的不俗表现。难怪参加过喜峰口长城抗战的县委老书记韩东征于1949年10月1日,应毛主席特约,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农民代表和喜峰口的战斗英雄,登上了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
人民群众扎根喜峰
平津战役再逞英雄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按照原计划,东北野战军要在东北作三个月以上必要的休整,以厉兵秣马,再战华北。此时,毛主席洞若观火,看到国民党的傅作义华北军事集团六十万大军,有南撤华东或西撤大西北的趋势,便于11月18日晚6时,对东北野战军下达了紧急命令:以最快速度行军,包围京津唐战略要地。毛主席特意一再嘱咐:为安全保密起见,大军不要走山海关,要走喜峰口。
喜峰口门户洞开,四野大军暗度陈仓,于11月30日夜入喜峰口关。此时,刚成立不久的迁西县委为迎接大军入关,悄悄搬到喜峰口办公,组织民众几天时间将这个一线天式的千古名关,修成了通衢大道,部队一下由四路纵队变成了六路纵队快速推进,在部队通过喜峰口以南迁西60华里的路程中,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数万人昼夜站在公路两厢箪食壶浆,将做好的馒头、小米饭和炒栗子热了又热,双手捧到飞行用餐的战士手中。
经过长城抗战的考验,这里的党和人民已经筑成了一道钢铁长城。
当时迁西全县共13万人口,而参加大军支前的群众达到8.5万人,相当于从10岁到80岁的百姓全部加入了行列。全县人民以“过去舍身舍命参加抗战,现在倾家荡产支援前线”为口号,将长城抗战精神发扬光大。从1948年8月开始,迁西各级党组织未雨绸缪,专门为大军入关建立了8个粮站和8个兵站,每个粮站筹集粮食均超100万斤。为了筹集粮草,迁西境内的滦河主河道上,每天都是千帆竞发;两岸的磨坊,每夜都是灯火通明。要知道,1948年迁西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有1000万斤,平均每人一年不足80斤粮食,到11月的时候,不少人家已经断炊。就是这样,大家仍然把仅有的口粮献了出来保证大军供给,没有一个干部群众动一粒战备军粮。
在喜峰口长城抗战中,当地东营村吴凯素大娘,曾勇救8名将士,被赵登禹认为干娘;此刻又为支援四野大军献出了自家全部粮食,一家人讨饭达一年之久。1951年国庆期间,她作为“子弟兵的母亲”代表,被请上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台。毛主席握着吴凯素的手说:“延安人民用小米、迁西人民用板栗支援了民族解放,我们感谢老区人民!”
革命义士感怀喜峰
淮海战役起义建功
喜峰口长城抗战,不仅有张自忠、赵登禹等以死报国、血染沙场的抗日名将,还诞生了后来走向光明、临阵起义的何基沣将军。
在喜峰口长城抗战期间,何基沣是29军37师109旅副旅长,这个旅一直是喜峰口抗战的主战旅。他于1933年3月9日最早率队进入喜峰口的前沿阵地,3月10日旅长赵登禹在老婆山战斗负伤后,何基沣更是直接负责一线指挥工作,赫赫有名的500大刀队就出自这个旅,他为喜峰口长城抗战大捷作出了卓越贡献,而升任110旅旅长,后来又在卢沟桥血战中,因表现神勇而升职师长。在喜峰口抗日前线35天的烽火硝烟里,他亲自领略了共产党地方组织不计前嫌、铁血抗战的民族精神,隐隐看到这股力量蕴含的无限生机和光辉前景。1938年2月何基沣在大名府抗战时胸部中弹,疗伤期间,经地下党组织牵线,秘密进入延安,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人亲切接见,并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喜峰口抗战、卢沟桥反击、大名府杀敌等情况,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和不凡礼遇。在延安也同样是35天,让何基沣进一步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前途,积极申请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党组织要求,伤愈后返回国民党部队继续带兵抗日。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序幕,按照党中央指示,已经担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总指挥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一起率领国民党59军全部、77军大部共2.3万人,于11月8日清晨在台儿庄地区发动阵前起义,使国民党百里防线洞开,粟裕部队楔入,切断了黄百韬兵团退回徐州的后路,最终导致王牌军黄百韬第七兵团12万人全军覆没,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1982年拍摄的红色电影《佩剑将军》故事的真实原型。这次起义,一同跟随何基沣在喜峰口长城抗战的老兵仍有100多人,此时都已经升至营级以上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在各自的岗位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喜峰口长城抗战所形成的红色基因和强大力量,犹如一粒红色的种子,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开花结果、绽放异彩,而且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将不断发扬光大。
(资料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