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妙玉:瑞香蓓蕾破寒情(上) □ 杜海红

争妍占早,只有梅同调

妙玉大概是《红楼梦》里最高冷的女子,她的出场总是自带一种清冷。也难怪,她虽出身官宦贵族家庭,奈何早早入了空门,与红尘无缘了。

妙玉也并非心甘情愿皈依佛门的,而是因为自幼体弱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中用,这才无奈带发修行的。妙玉的身份因此非常微妙:她既带发修行,是佛门弟子,又有无数家传珍宝傍身,有丫头、婆子在身边服侍。贾府建成了大观园,王夫人亲自下了帖子将她请到家庙陇翠庵。陇翠庵,从此成了妙玉的落脚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刘姥姥游园,曾来到陇翠庵喝茶;宝玉与姊妹联诗落了第,也曾被李纨罚去陇翠庵向妙玉乞一枝红梅来赏玩。妙玉与她的陇翠庵,因沾染了茶香与梅香而格外馥郁。若用梅花比妙玉,未尝不可,只是终究少了些韵味,毕竟那支梅花签已将“霜晓寒姿”的美誉给了李纨。那么,妙玉像什么花呢?

我想,不如就将妙玉比作一朵瑞香花吧,似乎比梅花更贴切。

仙品只今推第一

瑞香是中国传统名花,四季常绿,因花香浓郁而得名“瑞香”。瑞香花株形挺拔,叶色俱美,被誉为“上品花卉”。至于它被引入佛教,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庐山有位僧人昼寝于磐石之上,睡梦中被浓香熏醒,后寻到花株,就将其命名为“睡香”。又由于这花在严寒的春节前后盛开,人们以为祥瑞,便改称“瑞香”。瑞香的花期,正值群芳消歇之际,其花香极其浓烈,因此又被人称之为“夺香花”。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作者这样热烈地赞美妙玉。她有兰花般的气质,又有谪仙般的才华,怪不得作者称她“可怜金玉质”。整部《红楼梦》,论仙气飘飘,能和“神仙似的”的林妹妹比肩的,似乎只有妙玉一人。就连黛玉,也曾因不懂茶道而被妙玉嗤笑呢!

世人总是觉得黛玉小性儿,却从来无视黛玉的宽容友善:被妙玉当面讥为“大俗人”,也并不与她相争。黛玉不争的背后,是深深的理解与懂得,是对同样出色的妙玉的惺惺相惜。

清香元不是人间

书中说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与黛玉相比,妙玉的“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怕是有过之无不及了。

瑞香花在宋代曾备受追捧,与牡丹、兰花、蜡梅等平起平坐。可是明清以来,却因其香味过于浓烈,与文人对“淡雅”的要求相悖,渐渐不合时宜,开始被冷落了。更有甚者,将其比作花中小人,编造出瑞香花的香气对其他的花有害的谬论。这与妙玉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如出一辙,妙玉之孤就像瑞香花的香气一般,受到世俗的排挤。且不说那些俗人,就连性情平和、素有“大菩萨”之称的李纨都对妙玉颇有微词。芦雪庵赏雪联诗,宝玉落第被罚去向妙玉乞红梅,李纨亲口对众姊妹们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妙玉之“可厌”,究竟是“可厌”在何处?李纨一向与人为善,为何对妙玉如此反感?作者并没有明说。李纨是贾府孀居的节妇,她清净守节,为人亦宽厚善良,深得贾府上下的爱重。“洁”是李纨作为一个寡妇的道德底色,她不问世事,心如止水,只管课子读书,陪伴小姑。这样安分守己、不事张扬的一个人,某种程度上与妙玉相似:她们都远离红尘的喧嚣熙攘,可是为何李纨会讨厌妙玉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在李纨的价值体系里,实在看不惯妙玉那样的言谈举止。妙玉在旧交邢岫烟的口中是“女不女,男不男,僧不僧,俗不俗”的“放诞诡僻”之人;宝玉也深知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可是岫烟与妙玉相交多年,再度相遇,是难得的贫贱之交;宝玉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乏尊重与欣赏,因此他们都能或多或少地体谅妙玉。而李纨自幼家教甚严,她的人生谨遵封建社会的信条,不越雷池半步,她的眼里,自然容不下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