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李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锻长板、补短板,抓试点、出亮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唐山篇章夯实“三农”根基。
乡村振兴统筹推进机制更加完善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进
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了《唐山市深化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2年,我市“十百千创建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全省唯一。2023年,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全域乡村振兴探索新型城镇化研讨会”上就改革经验作典型发言。2020年—2022年,我市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三连冠”。
健全脱贫巩固提升机制
防贫机制改革初步建立
我市坚持“早宽简实”原则,规范工作规程,畅通申报渠道,扎实开展常态化、集中排查和部门预警信息筛查,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逐户核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因人因户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做到帮扶政策管用、够用,确保应扶尽扶。一方面,加强防止返贫监测排查。统筹用好三种监测方式,精准识别认定监测对象,规范认定程序。另一方面,拓展帮扶救助措施。精准实施产业帮扶,实现帮扶项目全覆盖。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和消费帮扶,开展就业帮扶,通过“春风行动”、“雨露计划+”、开发公益岗等方式增加就业渠道。2020年—2022年,在“五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同类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三连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聚焦提质增效,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我市坚持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统筹考虑,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保持连年增长。狠抓“菜篮子”生产,生猪产能保持稳定,推动奶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获批环京蔬菜生产基地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到6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推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聚焦科技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在曹妃甸、乐亭建设2个万亩耐盐碱水稻标准化生产绿色高产示范区,在丰南、曹妃甸、乐亭、海港建设1.02万亩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试点。2023年,我市盐碱地经验做法在《农民日报》刊发,并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