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井 拔 凉 □ 艾立起

井拔凉,是老家的土叫法,指夏天从水井深处打上来的井水,它是我童年最美味的冷饮。

在村子里街道的最高处,村民们挖坑寻源,砖砌石垒,一口水井,就成了庄稼人的命脉。清晨,人们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水桶,排队等在井沿边。村民用扁担钩子钩住一个水桶,探进井里,左右晃几下,一使劲,水桶扎进水里,两手轮换往上提,到井沿,双手猛一甩,一桶井拔凉就稳稳摆放在井沿上;再挂一桶提上来,颤悠悠担回家。

劳作一天的父老乡亲,回到家里最大的享受就是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井拔凉,以消除身上的暑气和疲惫。吃午饭、晚饭时,高粱米粥淋出米汤,用井拔凉水一泡,再吃上几口大豆酱、腌咸菜,心里别提多美啦!井拔凉还用于接待贵宾。那年,二姨家的表兄来在三伏天来看望我父母,见到大汗淋漓的外甥,母亲吩咐我:“赶紧给你表兄打井拔凉去。”于是,井拔凉水,加入几滴醋精、几粒糖精,一份最美冷饮便大功告成。看到表兄咕嘟咕嘟喝井拔凉的样子,我馋得直咽唾沫。

我小时候饮用的井拔凉,源自全村300口人共用的一口“笨井”。这种井一般深六七米,井壁用长条石垒成六边形,井口是大约一米见方的正方形,四周用条形石砌成井台。其优点是易开挖,成本低。但弊端很多:一是不卫生。井口没有遮掩物,刮风进脏土,下雨灌脏水,几乎年年夏季都发生井被雨水灌满的现象。平时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往里面乱扔东西更是家常便饭。二是不安全。水井就是天然的陷阱,不懂事的小孩不留神会跌落到井里,冬季井台结冰,担水的人也可能失足落井。三是不靠谱。天旱水位低,井水就枯竭;逢年过节用水量大,往往供不应求。我们邻村的井就是一到过年就发生“供给侧”断线,他们村的人都到我们村担水。那时,等候担水的人们,水桶水扁担排成一百米的长队,是老家过年的独特景观。因此,越是到干旱的夏季,井拔凉越显得弥足珍贵。

为了保证全村人饮水的及时、安全、卫生,村里专门指派两名年高望重而且敢说敢管的“贫下中农”代表,负责水井的警戒与管理。他们的职责首先是保护井水卫生,防止脏东西掉入井里,造成污染;其次是阻止满街乱跑的小孩靠近井口,以防失足落井。一次,家里来客,我奉命去打井拔凉。看井的爷爷见我人小体弱,难当此任,便主动接过我手中的水桶,给我打了小半桶(因我力气小,提不动一桶水)。当时,大多数孩子是用玻璃质罐头瓶打水。

1980年夏,我从部队回家探亲,进了家门,母亲见到满头大汗的我,急忙下炕取暖水瓶倒水。我发现家里有一桶冒着冷气的井拔凉,便说:“妈,到家了,我就按老家的规矩来。”于是,我站在水桶旁边,灌足了满满两大缸子井拔凉,顿时觉得全身都凉快透了,舒服透了。也怪,在大同营房,即便是伏天,中午睡觉我也要用棉被盖住肚子,否则,就会着凉,犯肠胃疾病;而在老家,开怀畅饮井拔凉却啥事没有。听人说,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到夏季,我就想起儿时那甘甜清冽的井拔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