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姚淑芹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特别是伴随着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唐山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的必由之路。

据资料显示,2023年末,唐山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0.55个百分点。在全市7区4县3市4开发区中,2区(丰南区65.09%、丰润区60.64%)4县(迁西县56.27%、乐亭县48.86%、滦南县48.79%、玉田县48.34%)3市(迁安市63.37%、遵化市58.13%、滦州市56.25%)1开发区(芦台经济开发区59.61%)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唐山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且未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身份转换相对滞后,人户分离现象突出;部分县(市、区)存在产业发展不足、城市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承接农业转移人口等问题。2024年7月28日,国务院又推出《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所以,未来五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县为重的原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流动人口。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居住证和身份证功能衔接。二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供给制度,特别是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公共服务应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保制度,增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三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村房、地分类确权登记颁证管理体系,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退出机制。

夯实产业根基,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的能力。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基,推动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互促互进,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同频共振。一要因地制宜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县(市、区)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精准定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依托特色专业镇建设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动对接京津冀,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以产业链共生发展集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现代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畅通经济大循环。现代商贸物流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商业模式,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建设县级物流中心,以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站为运输节点,逐步完善村级交通综合服务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县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等发展水平;培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

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板,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顺应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空间演进趋势,不断优化城区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供给能力。一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重点支持完善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养老托幼、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设施,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和县域经济培育设施。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公路客运服务,优化公交站点布设,畅通对外连接通道,推动县城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卫生环境,打造文明县(区)城。二是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优先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管网”,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因地制宜推进老旧厂区、老旧街道和城中村的改造。三是推动数字化改造。完善智能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平台,推动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健全完善县级医院、学校、养老和托幼机构的设施设备,推进县级医院提标改造、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扩大普惠性养老床位供给和普惠性托幼服务,逐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功能,健全全民健身、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

(此文为2024年度校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