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红色文艺作品赋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蕴与路径探析 陈莹

红色文艺发轫于20世纪初中国革命激荡的浪潮中,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学艺术载体。红色文艺作品所承载的家国情怀、集体意识与英雄气概,蕴含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因此,要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探究红色文艺作品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引领 "新动能"、育人模式 "新范式",以此感召和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投身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的时代洪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艺赋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蕴

深化理论认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艺作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艺术化的历史叙事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百年来的实践历程生动印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政治灵魂和行动指南,与红色文艺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红色文艺作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历史认知中洞悉发展规律与时代趋势,使其真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巩固理论根基,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强化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中国革命的文化艺术载体,红色文艺作品将革命信仰、精神力量与情感共鸣深度融合,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其内在的价值导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激励青年学子勇担时代大任、践行历史使命、走好新时代“赶考路”、最终交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就必须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领,纠正因西方价值渗透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提升其政治鉴别能力,从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的核心价值观,方能有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

引领自觉担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红色文艺作品是中国共产党艰难开拓救国路、兴国路、强国路的艺术镜像,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准则,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鲜活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其牢记历史、立足当下,成为政治上、思想上、意志上都靠得住的新时代青年。实现红色文化作品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理论养分与价值引领。

二、红色文艺赋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为适应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应持续深化理想信念育人实践的战略布局,建立系统培育机制。首先要强化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明确政府各机构的主导责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统筹配置,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其次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及时打通参与教育实践的各方渠道,突破将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功能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的传统思维,将红色文艺作品的育人作用持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拓宽红色文艺作品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维度,建设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创新教育载体,促进文化业态创新。探索红色文艺创作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路径,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二者内在联系。首先要立足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布局,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各高校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多维立体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其次要推进红色文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文艺作品载体,以理想信念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社会价值创造与经济效益提升的良性互动。

拓展教育路径,优化育人模式。着力探索红色文艺作品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首先要充分整合红色文艺作品资源,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协同机制。在制定教育方案、开展教学实践及进行教学评测等环节,重点挖掘并运用红色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使理想信念教育与红色文艺作品形成有效融合。其次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深入分析红色文艺作品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指南;又要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形成领会深刻、信念坚定和行为自觉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艺作品不仅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内核,为思政课建设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成为助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红色文艺作品赋能理想信念教育既有逻辑的必然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多方力量协同配合的育人格局,通过多维度的创新举措,切实开辟红色文艺作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