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紫领”人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

“所谓‘紫领’人才,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交互,既掌握理论技术、擅长生产实践操作,又兼具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研究员童天表示,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不断提质加速,“紫领”人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千方百计寻找‘紫领’人才。这样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新质生产力相伴而生,需要更具高度、广度和灵活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童天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伴随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传统产业工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逐渐发生变革:单纯依靠体力的岗位越来越少,“体力+技能+脑力”的用人需求已成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

从产业发展实际来看,现代制造业更加重视生产管理与自动化设备相融合,需要更多具有数智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紫领”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

观察近年来各地发布的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可以发现,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员、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紫领”类职业位居前列。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中通过研发产生的比例为86.6%,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家表示,智能制造技术拓展了技术创新和升级路径,越来越多发明专利来源于制造业一线,这就需要更多能在生产线上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紫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紫领”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和管理的复合,更在于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实现各生产环节“微创新”,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

“‘紫领’人才这一概念发端于智能制造业,但并不局限于这一领域,而是适用于所有需要打破单一岗位技能、具备复合能力的行业,成为支撑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人才。”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