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曹妃甸 科技治碱筑万亩良田

本报讯 (记者景立华 通讯员齐学武)近日,在曹妃甸一农场和四农场,作为河北省首批盐碱地治理示范工程的核心区域,这里正以一场“万亩盐碱地逆袭战”交出亮眼答卷。

7月20日,在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一条横贯田野的渠道,被当地农民认为“生命动脉”。昔日的盐碱地,通过“菌+肥+水洗”的科技组合拳蜕变为高标准农田。这场治理盐碱地的生动实践,以3个月浇筑80公里渠道的速度,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曹妃甸方案”。

今年4月,随着闸门第一次升起,清澈的滦河水从新筑的渠道里奔涌而入,为盐碱地带来生机。而几个月前,这里还因为冻土与暴雪交织成为施工的一大难题。中交一航局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技术员工陈雨,对记者说:“今年1月的那场暴雪,挖掘机铲斗下去只能划道白痕。为赶在春耕前完成渠道浇筑,我们团队给混凝土加防冻剂、给新浇筑的渠体裹棉被,用无人机航拍加人工排查,一周就扫清全线隐患。” 针对大型罐车进不了田间的问题,项目团队创新“二次倒运”方案,让履带式小罐车深入腹地完成浇筑。80.39公里渠道,3个月拿下,为通水筑牢根基。

渠道通了,土壤治理随即展开。曹妃甸的土地曾因地下水咸、潮汐影响,地表常析出白霜,就像裹着层“盐壳”。项目团队带着土壤样本反复试验,40余次配方优化后,“菌+肥+水洗”方案登场:先给土壤施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补营养”,再在1米深土层埋暗管,用滦河水反复“泡田洗盐”,就像给土地“泡澡排毒”。数据显示,治理后的重度盐碱地,每公斤土壤有机质提升4至6克,全盐含量下降10%,PH值明显降低。曾经碱白的地表,如今踩上去潮润松软。

记者在现场采访农民宋大爷,他说:“以前这地啊,太阳一晒就泛白花花的盐,种啥都长不好。你看现在,绿油油的稻子快齐腰了,心里头踏实多喽!” 在改良土壤的同时,项目团队联合3所高校,引入耐盐水稻品种,用上纳米肥料和调理剂。这些水稻不仅扛盐碱,还富硒富锌,口感和价格都比普通水稻高出一截。预计今年秋收,亩产将从350公斤跃升至450公斤。

中交一航局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总工程师 刘冬说:“我们在渠道里设了水位监测点,暗管排盐数据实时上传。现在看,每一次灌溉排水,都在让这片土地更肥沃。等到稻子熟了,这里就是真正的‘渤海粮仓’。”

从暴雪冻土中抢通“生命动脉”,到40余次试验破解盐碱密码,再到携手高校培育耐盐良种——中交一航局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部用科技与实干,让1.68万亩盐碱地完成了从“白霜覆盖”到“稻浪翻滚”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