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唐山小学生在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参观。 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供图
南京栖霞山麓的江南水泥厂旧址,唐山大城山下的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两处相隔千里的历史遗迹,因一对德国父子——汉斯·昆德与卡尔·昆德而紧密相连。
踏访两地遗迹,追寻昆德父子保护民族工业、庇护中国难民的事迹,记者有了深刻感悟:“昆德”其实是承载人道精神的符号,以及背后那段跨越国界、闪耀着人道精神光辉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光阴流转,我们仍要铭记“昆德”,不仅是回顾一段跨国情谊,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对人道精神的传承、对温暖记忆的延续。
还原历史真相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的这句箴言,强调了还原真相、敬畏历史是“知大道”的前提。
在南京,《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原站长戴袁支曾跨国寻找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的家人,从国内外搜集并翻译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并抢救性地记录获救者的口述内容,研究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这段历史。“求真求实,就是给当代人一把了解真相的钥匙。”戴袁支说,不让历史蒙尘,时刻警醒后人就是“铭记”的意义。
提及昆德父子,戴袁支的语气中充满敬畏:“他们并非孤立存在的英雄符号,而是那段历史中无数国际义士的缩影。我们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传承和弘扬人道精神,以实际行动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唐山,开滦档案馆退休职工郄宝山也曾致力于研究昆德家族的历史。多年来,他将研究成果著文刊发于《中国档案》等杂志,串联起昆德一家与唐山、南京两座城市的记忆。
“汉斯·昆德为什么被周学熙称为‘患难之交的国际友人’?他当年是怎么保护中国企业的?为什么说他‘功不可没’……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梳理。”郄宝山说,通过史料考证和搜集整理,汉斯·昆德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功不可没’的背后,源于汉斯·昆德的宽厚人格、责任道义,源于他对唐山这个第二故乡倾注的深情厚谊。”郄宝山语气笃定,“这一切也离不开唐山这座城市博爱仁厚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
传承人道精神
昆德父子的故事,跨越两代、贯穿双城,是人道精神的体现。
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葛士林多年来从未中断对昆德家族的历史研究。在参与编写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展陈资料时,他将此视为“重要使命”——传承这段历史,可以警醒并激励更多人践行无畏、正义的精神,从而珍爱和平。
葛士林告诉记者,昆德家族在唐山工作和生活半个世纪,出生于斯长大于斯的卡尔·昆德,目睹了父亲与唐山相携相伴的患难真情,而唐山博爱仁厚的人文环境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也为他播下了向善的种子,成为他日后在南京庇护难民的重要精神根源。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他们没有武器,却在战火中为难民建起保障安全的‘生命方舟’;他们不是中国人,却用跨越国界的博爱对抗暴行,这是英勇无畏的壮举。”江南水泥厂党总支书记张新华说,几十年来,卡尔·昆德、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庇护中国难民的感人事迹,始终被铭记和传颂。
作为被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庇护的幸存者后人,黄兴华现在已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经常到学校、社区为年轻人讲述母亲当年在难民营被救助的故事。他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意味着使命在身,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延续温暖记忆
“铭记”的现实意义,从来不是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中,而是将其转化为推动现实行动的力量。昆德父子的故事,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可落地、可参与”的实践范本,让“铭记”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
每逢寒暑假期,一批又一批唐山中小学生争相上岗“小小讲解员”。在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讲述昆德家族与唐山、南京这两座城市的故事,温暖与力量在不断传递;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迎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他们在工业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探寻水泥工业发展的脉络与昆德父子的足迹;南京大学和平城市研究团队在多地举办主题展览,借助图文档案与多媒体互动,回溯历史、传播和平理念、激励年轻一代;江南水泥厂旧址则迎来不少年轻游客,他们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厂区历史建筑,以科技方式推动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这些生动实践表明,青年一代正从历史的接受者转向历史的传播者,以“铭记”呼唤责任、指引行动,以行动落地“精神”、延续温暖。
80年后的今天,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仍要铭记“昆德”,这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名字,更是将其视作一个精神符号,一个连接我们与那段历史的桥梁。“昆德”是那段烽火岁月中醒目的路标,时刻提醒我们:牢记历史、捍卫和平。
铭记,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让责任的种子拔节生长。
铭记,是为了让人道主义与无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风雨俱往,岁月长安,我们仍要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