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央视客户端播出《唐山滦南:剪纸长卷礼赞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唐山滦南非遗剪纸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蒋风山,耗时两月完成《伟大胜利》系列剪纸长卷,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卷包含《中华觉醒》《奋勇杀敌》《百姓支前》《鱼水情深》《全民抗日》《伟大胜利》六幅作品。以纸为媒、以刀为笔,串联起从中华觉醒到赢得胜利的壮阔抗战历程,用非遗技艺复刻历史记忆,传递爱国情怀。

8月30日傍晚,2025年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第一阶段第三轮常规赛,在唐山新体育中心体育馆开战。主场作战的唐山队对阵廊坊队,最终以2∶2战平廊坊队。 图为唐山队在廊坊队门前进攻。 中新社
8月25日至8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唐山重点稿件13篇(条)。8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在“西陲明珠”播下奋斗的种子》,报道今年刚从唐山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邱文强,放弃东部的就业机会,跨越4000多公里,到新疆喀什工作。他说:“我要在乔戈里峰下、叶尔羌河畔播下奋斗的种子,为这片热土的明天奉献力量!”8月27日,新华社刊发《河北:算力崛起助力工业大省转型突围》,报道迁安市的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从2024年就展开了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研究、部署、训练,该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主控屏幕可对厂区超过60个生产工序进行数字化管控。
人民日报
唐山河头老街:500万人次
背后的文旅传奇与暖心故事
8月2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唐山河头老街:500万人次背后的文旅传奇与暖心故事》消息,介绍截至8月26日,唐山河头老街年客破500万,成为京津冀文旅新地标,用文化与温暖书写传奇。
据统计,截至8月26日,河头老街接待游客总数超500万。其中,外地游客占比高达82.9%,较2024年同期增长26.14%。文化名人蒙曼、沙晓岚、马德华等也纷纷慕名打卡。蒙曼老师游览后由衷赞叹:“河头老街,恰似琉璃世界,灯火乾坤。”
2025年,景区内的暖心驿站增至9个,为游客免费提供秘制柠檬水、绿豆汤、山楂薏米茶、陈皮冬瓜汤、胎菊枸杞茶等6种不限量的特色饮品。暑期,酷热难耐,河头老街免费向游客发放“暖心”冰棍,截至目前已发放40余万根。同时,150台冷风机在游客密集区织就一张清凉网。
一位游客感动地说:“出门没带雨衣,正发愁呢,工作人员就送来了,太暖心了!”出口处,奉上暖心袜子,为游客的旅程增添一份温暖;节庆时,赠送明远斋喜饼,与游客一同分享节日的喜悦。从一杯热茶到一件雨衣,从盛夏清凉到节日祝福,河头老街始终将游客的获得感放在首位,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游客心中温暖的记忆锚点。
唐山凯歌儿集团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河头老街不仅与唐山宴双双斩获“中国文旅先锋奖”,还荣获抖音集团颁发的“抖音年度行业黑马奖”。500万人次的突破,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是凯歌儿全体员工饱含着唐山市民对家乡文旅事业的热忱支持与积极参与。
展望未来,河头老街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不断创新与发展。让每一位游客在河头老街,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新华社
河北:算力崛起助力工业大省转型突围
8月27日,新华社客户端播发《河北:算力崛起助力工业大省转型突围》消息,介绍河北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一,赋能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绿电算力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近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举行,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一。
记者走访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内的数派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大模型开发和应用企业,利用异构算力调度、行业数据治理等技术,将AI大模型赋能河北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兴行业加速发展。
电力是算力的基石。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总经理刘少宇介绍,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市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4300万千瓦。
在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批一体化电力模块产品正在加速生产。“通过深度参与算力产业发展,我们实现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到‘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科林电气助理副总裁周会增说。
走进位于河北迁安市的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主控屏幕可对厂区超过60个生产工序进行数字化管控。首钢迁钢公司制造部智能制造室副主任张磊举例说:“过去,铁水分配调度需要人工参与,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后实现了全自动处理。单这一项就给公司年节省成本7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4.02万吨。”
迁安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毛泽平介绍,通过数字化转型,当地钢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
据了解,河北已协调科研院所、高校、顶尖AI企业及省内行业龙头单位,在钢铁、化工、港口、医疗、医药等26个领域研发垂直大模型292个,正式落地237个。通过推进“算力+产业”融合,传统行业正在插上腾飞的翅膀。
光明日报
在“西陲明珠”播下奋斗的种子
8月29日,《光明日报》1版刊发题为《在“西陲明珠”播下奋斗的种子》消息,介绍唐山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学子邱文强,跨越4000多公里奔赴喀什,以青春热血扎根西部,在祖国边疆书写奋斗篇章。
当渤海湾的星辰已缀满夜空,“西陲明珠”新疆喀什的夕阳还没落山。邱文强结束了一天的培训课程,意犹未尽地和其他参训同学讨论了起来。
“我是这个班的班长,很高兴能遇上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是从天南海北奔赴喀什的,都怀着一个建功西部的梦想。培训结束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我们知道‘万事开头难’,得抓紧时间学习,打个好基础。”他笑着对记者说。
2000年出生的邱文强是江西人,今年刚从唐山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大学二年级时,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他所在的部队,曾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第一批抵达现场展开救援,这让邱文强深感自豪,内心也多了一份为国为民的使命感。
毕业之际,邱文强放弃东部的就业机会,选择到喀什政府部门工作。面对亲友们不解的询问,这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话语朴实:“在我身边,每年都有不少学长奔赴西部。整个学校都以他们为骄傲!看到他们服务祖国发展大局,用青春岁月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既钦佩又向往:我也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7月10日,邱文强告别了亲人和师友,跨越4000多公里,抵达喀什。
激情满怀的邱文强,更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派”。“经过培训,我对美丽的新疆、对即将从事的工作认识更深了。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有很多,我已经做好准备。”他话语里透着恳切,“我要在乔戈里峰下、叶尔羌河畔播下奋斗的种子,为这片热土的明天奉献力量!”
工人日报
河北这一港口吞吐量连续
多年高位增长的“底气”何在?
8月28日,《工人日报》4版刊发题为《河北这一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高位增长的“底气”何在?》报道,介绍京唐港货物吞吐量连年高位增长的底气,源于区位优势、智慧绿色双驱动及持续提升的综合竞争力。
2024年,京唐港区货物吞吐量再度突破3亿吨大关,其中金属矿石吞吐量达1.1亿吨,同比增长12%以上,连续三年保持高位增长。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这个港口发展的“底气”何来?
1989年8月10日,随着深水钻机在7号、8号泊位上轰鸣,京唐港正式动工兴建,唐山沿海这片滩涂被唤醒。从零起步,经过多年发展,港区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2009年突破1亿吨,2013年突破2亿吨,2018年突破3亿吨……
“我们的港口腹地覆盖京津冀、华北、西北地区,水路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0多个港口。”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国民介绍。2024年,港区金属矿石吞吐量突破1.1亿吨,同比增长12%以上,占总吞吐量的39.3%,创下开港以来金属矿石年度吞吐量历史新高。
京唐港以智慧港口建设为立足点, 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港口肌理。“只需25分钟,无人机就能带着最新的货垛情况图片安全返航,通过平台上传共享。”唐港股份矿石码头公司安全环保巡视员孟祥旭介绍。智能理货系统的研发投用,使企业远程自动化操控技术突破地理位置限制,实现港口作业半径几何级扩展。
近年来,京唐港将绿色港口建设理念贯穿在生产模式转变、绿色运输比例提升、防尘治理上狠下功夫。“智能、绿色已经成为京唐港发展的驱动力,提升了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唐山市海航局副局长罗同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