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发电冷却水到淡化海水再到溴素产品 一滴海水的价值“三连跳”

7月30日,在距离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2.6公里的唐山蓝仓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蓝仓公司”),一瓶棕红色液体静静放置在检验室。

溴,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阻燃剂、医药中间体以及农用化学品等领域。当前,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溴素,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绿色高效地提取海水中的溴素资源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随着蓝仓公司年产4000吨溴素项目一期进入试生产,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发电冷却水—淡化海水—浓海水提溴”为路径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在这里,产业链上游的废弃物恰是下游的香饽饽,海水在产业协作中实现价值跃升。

与海为邻的海港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而入驻的钢铁、化工企业多是用水大户,市政供水量有限。

向大海“要水喝”,成了破局的关键。2005年投产的大唐王滩发电公司为这场破局带来了突破口。

“海水淡化装置最挑温度,20摄氏度以上效率最高。”申港公司副总经理马海龙算起了“余热账”,“电厂排出来的发电冷却水带着温度,正好省去了加热环节。他们的废水变成我们的原料,不仅价值提升了,更是双赢的买卖。”

走进申港公司高达5米的反渗透膜车间,加压之下,反渗透膜像一位熟练的分拣员,一边分离出淡化海水,一边送出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水。马海龙指着设备介绍,2.5吨海水进去,1吨淡水出来。企业用它,既省了二次过滤的钱,又能保护核心设备。

“以前盐化工企业提溴,多靠盐田的卤水,冬天一冻就歇业。卤水里其他的微量元素还得额外花钱筛出去。”蓝仓公司经理曹文强道出行业痛点。而蓝仓公司利用管道输送来的浓盐水提溴,不仅含溴量稳定,且不受冬季温度和海洋环境的制约,可全年连续生产。曹文强透露,一吨溴素售价2.8万元,大大提升了海水利用的经济价值。

从发电冷却水到淡化海水再到溴素产品,“一水多用”的蓝色产业链正在渤海湾畔延展。据《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