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孔祥华 通讯员蔡霞、李义明) 2023年,市国资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新使命新定位,紧紧围绕全市“12345”总体工作布局,以开展“提质增效年”为抓手,聚焦“四增一稳四提升”目标,突出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统筹推进开源、节流,提前完成“市属国企资产突破4500亿元”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1.61亿元,实现利润35.22亿元,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突出目标导向,着力增强提质增效的责任担当。聚力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着力解决重规模轻效益、重经营轻管理、重发展轻质量等问题,市国资委成立“提质增效年”活动领导小组,10户监管企业成立工作专班,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聚焦提质增效目标,高效统筹十一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突出对标对表,统筹推进提质增效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对标行业一流”和“对标同类央企”争创一流,把“两个对标”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加强督导调度,健全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建立月统计、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推动对标提升行动做真做实做深。各企业按照“两个对标”要求,与先进企业、行业标杆对比分析,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分析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对标方案和提升清单,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突出效益导向,着力推动开源、节流。各监管企业以提质增效为动力,既在控制成本、挖潜增效上做文章,又坚持市场导向,深入推进盈利、管理、防风险等进程,不断拓宽效益提升新空间。聚焦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围绕京津央企疏解和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对接合作,聚力提升市场化盈利能力和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着力强化企业资金支出管控,充分发挥经审和内审“经济体检”作用。2023年市国资委先后完成监管企业项目支出复核工作36项,涉及职工10.65万人次、资金5.55亿元,提出复核建议32条;对2位企业领导人员、4项投资建设项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项目总投资额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