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逢春节过年,都会想起当年家里墙上粘贴的年画。
那时,家里居住条件不好,屋里除了日常用的箱笼柜橱,基本上没有什么妆点住所环境的东西。平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只是逢年过节,看到条件好的人家,把家里装饰得喜气洋洋,多姿多彩,心里就异常地失落。不知是哪一年,父亲买了一张画回家。对我们说是年画,专门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张贴的。说完后,他让母亲用白面打了一点糨糊。自己拿了一只筷子,蘸上糨糊,在年画的背面四个角和中间的地方,都抹上糨糊。做完这些,父亲用手捏住年画,跪在炕上,面对与门相对的墙,嘱咐我们看好方位,就开始贴年画。贴完后,他闪了闪身,问我们贴的正不正,好看不好看。由于以前没看过也不知道年画,所以,今天看到家里也贴了年画,就认为是最好的。看见父亲问,就连连答应“好看,太好看了!”
这是一张穿着红兜兜、头上扎着一根朝天辫的小男孩,怀抱着一条摇尾瞪眼、金鳞红须、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看上去非常地喜庆,也非常地诱人。当时就想,过年爸爸妈妈也能买上这样一条大鲤鱼,做熟摆到饭桌上,大吃一顿,那有多好!想归想,心里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家里六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工资又低,一家人勉强糊口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去买这样一条大鲤鱼呢!不过,虽然吃不上大鲤鱼,但有这张大鲤鱼的年画,也确实给家里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这是往年所不曾有过的。
从那一年后,家里就开始每到过年就买上一张年画,贴在家里的墙上。虽然每次买的年画都不相同,但所表达的意思都与过年相关,都是很喜庆的画面。尽管家里人都喜欢年画,但限于经济条件,母亲从来不让父亲多买,只买一张即可,意思到了就行。谁知,这样的规矩,被父亲打破了,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很紧张的家庭风波。记得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有几天快过年了,母亲给父亲钱,让他上街置办点年货回来。谁知左等右等,也不见父亲回来。眼见要吃中午饭了,母亲很着急。这时,父亲迈着四方步,慢悠悠地回了家。见到父亲,母亲忙问,年货买了没有?父亲一愣,没有马上回答。等了一会儿,他才慢吞吞地回了句“没买!”“那你买了啥?”母亲提高了声音。“买了几张年画。”“啥?让你买年货,咋买了这么多年画?!”“我看着喜欢,就买了。”“你把钱都买年画了,这年还过不过了?”“咋不过呢?省着点呗。”“你呀你呀!”说着说着,母亲的火气一下子就升腾了。她一把抢过父亲手中的年画就要撕。结果,想了想,自己“唉”了一声,又把画扔给了父亲。几天里,母亲都不再搭理父亲。一家人因为这件事,年也没有过得如往年一样。
长大了,知道了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农村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而得名。父亲当年所买的年画,大都出自天津杨柳青。据说,杨柳青被称为年画之乡。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年画好像也与时俱进,渐渐在城市销声匿迹了。我曾经多次寻觅,但始终未见。心下难免留下一丝遗憾,一丝怅惘,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