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董泽辰)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迅速安排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把握重点,真抓实干,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作出“三农”贡献。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统筹推进、攻坚克难、重点突破,“三农”工作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55.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保持全省第一。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狠抓当前工作,确保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起好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肖润光表示,农业农村系统将继续坚持“1234”总体思路,突出抓好一产增加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唐农”品牌、龙头企业“提质扩模带行业”行动、盐碱地治理等工作,实施好粮食稳产保供、“菜篮子”产品提质、现代农业提升、农业项目建设提效、农民增收提速、和美乡村创建、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农村安全风险防范等十大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走进遵化市平安城镇赵家街村的香菇大棚,菇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筐,把香菇送往不同的销售网点及对口深加工企业,“最近正是出菇期,早上四五点钟就到棚里采摘,今年的产量和价格都不错。”菇农喜笑颜开。近年来,依托当地香菇、板栗、山楂等资源丰富的特点,遵化市坚持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助推山区绿色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我市从2019年开始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为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农办秘书处处长马乐表示,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化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升级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全市乡村振兴“四环、九带、多片”重点布局,坚持示范引领、迭代打造、梯次推进、全域提升,每年打造10个和美乡村示范镇(片)、100个精品村、1000个提升村,着力构建体现“唐山特色、时代风韵,城乡融合、全域和美”的和美乡村新局面,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的重视让我们备受鼓舞,现在正是小麦春管关键时期,我们一定抓紧做好病虫害防治,为丰收打好基础。”春日暖阳下,看着绿油油的麦田,玉田县小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小强信心满满。
连日来,我市市县技术人员深入玉田、丰润、滦南、乐亭、丰南、滦州等小麦主产区,查看苗情墒情病虫害情,结合田间长势制定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和小麦春灌指导意见,并组织种植大户、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结合当前冬小麦苗情墒情形势和气候特点,科学进行春季水肥管理,以达到稳穗增粒、促长增产的目标。“我市小麦基本带绿越冬,个体发育健壮,群体充足,苗情好于常年;冬小麦适期适墒播种,冬季两次大范围降雪,小麦顺利过冬。目前,麦区土壤墒情较好,小麦已陆续返青。”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吴兆举说。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郝莹玮表示,我市将通过开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行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加强优质专用粮油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同时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畜牧业、渔业生产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开展高油酸花生、水稻育种联合攻关,加强冀东奶山羊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农业灌溉机器人、畜牧推料机器人等智慧农机推广应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底线,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持‘早宽简实’,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监测部门筛查预警机制,精准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脱贫人口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资源,不断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印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