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清明 上一版   
下一篇

春满玉泉山

——忆刘玉祥老师

□ 郝留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清明时节的玉泉山,山下,百年老梨树伫立在沟沟壑壑,苍枝遒劲,满树雪白;山上,遍植梯田里的美早、黄水晶、血油桃、冰糖心、玉露香等名特优新果树已到盛果期,昂首挺胸,郁郁葱葱。接近园区核心区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三株一穴,绿树成荫。专家楼周边的榛子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可是,服侍这漫山遍野花草树木的老园丁,却已长眠在大山的怀抱里。

往事如烟,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与刘玉祥老师初相逢在唐山农校。1994年,在进入农校的第三年,开始正式学习专业课——林业与果树。教授我们果树栽培学的就是刘玉祥老师。那时,他不到30岁,身材不高而壮硕,戴着眼镜,平时授课时总是西装革履,华服之下掩盖不住野蛮的体魄,一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一百一十米栏和篮球、足球,都非常厉害,他是全市职工运动会短跑记录保持者。

教授治学严谨。果树栽培学作为专业课的主要科目,每周六节课以上。每到该科目的时候,刘老师都提前到教室,和同学们有说有笑。上课铃一响,立马进入严谨模式。他在讲台激情飞扬,我们台下认真听讲。谁或走思、或小憩、或交头接耳,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随之他的讲课语气骤然加重,身形扭动,粉笔头弹射而出,直达目标。不论平时上课,还是到田间实习,他都严格要求我们,近乎苛刻。到学期考试的时候,他都要严格监场,来回巡视,想要作弊几无可能。每每忐忑不安担心考试通不过的时候,他总会在一些加分项目上成就我们,让我们顺利过关。在潜移默化中,既教导我们严谨治学,又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据曾带过我们实习的老教授陈寅燕老师讲,玉祥老师刚刚到农校参加工作,由陈教授带着他做科研,常常一头扎在东陵林场几十天,夏天斗蚊虫,冬天战寒风,恶劣的自然和居住环境,丝毫不影响他对专业的敬畏和执着,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一直认真保持并传承下来。

最难忘的还是北夏庄果树栽培学实习呀。每到理论课讲一段落后,我们都要去基地实习,可以赏花、水果可以吃到撑,惹得农经、农机专业的学生眼红。学校会安排一部大轿车接送学生,安排一部双排座货车拉着米面油、锅碗瓢盆和行李,送我们到丰润北夏庄基地实习。春天,我们到果园辛勤劳作,牵牲口镬地,果树下镬不到的地方用铁锹翻树盘,打农药、施肥、浇水,干起活来样样在行。硕果累累的秋天里,我们从树上挑选果实,观外观色泽,测果形指数和糖度、固形物浓度,品口感大快朵颐。冬天顶着山间凛冽的寒风,围在果树下,由玉祥老师详细讲解修剪要领,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际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快乐的当属晚上,劳累一天后,大家一起动手做晚饭,和面、剁馅,一起有说有笑包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欢笑声吵翻了老乡的茅草屋。饭后,玉祥老师为大家摆好录像机,播放我们喜欢的港台动作片。闹腾到十来点钟后,哄着大家分散到老乡家中休息。玉祥老师被我们几个裹挟,躺在老乡家的火炕上,欢声笑语,说东道西,如同兄弟。

他为了农业园区建设呕心沥血。毕业后,我们继承老师衣钵,很多同学分配到乡镇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所工作乡镇在北部山区,各种果树栽植普遍。利用冬闲时光,我们组织农民到果园开展果树冬剪技术培训,虽实战经验欠缺,但前沿的栽培和修剪技术也赢得广大果农认可。那时,通讯方式还很单一,有业务上的问题,靠电话偶尔咨询老师。所在乡镇老旧果树品种居多,果农更新品种愿望迫切。和老师取得联系后,到丰润北夏庄种苗基地去引种接穗准备高接换头。一路乘坐公交车先到丰润,再换乘到北夏庄。老师早剪好接穗,里层用湿麻袋裹起来,外层用蛇皮袋包装好,然后用他的摩托车骑行20多公里,送我到丰润汽车站。请我吃完饺子后,送我上车,还要认真叮嘱嫁接及成活后注意问题,嘱我有什么问题及时与他联系。2013年,我到农业园区工作后,玉泉山大规模山地开发,村民们想引种果树新品种。于是,带着相关人员专门去拜访老师,请他帮忙规划设计。听完我们汇报后,老师十分感兴趣,几天后即带着专家团队到现场进行踏查调研。一万余亩的山地开发项目,优越的区位优势,优良的土壤、光照自然条件,让老师非常兴奋,立即着手推动项目落地。以此项目为依托,他联系省农大、省农科院和市级相关单位,组织二十余名专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燕山果业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并担任主任职务。从此,项目的规划设计到优良品种引进以及后期管理,他开始了忙碌奔波。在掌握第一手建园资料后,他带领我们开始北上辽宁兴城果研所,南下南京林业大学种苗繁育基地以及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挑选合适品种,先期进行试种后,组织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选定品种。随着园区初具规模,他积极帮助申请科研项目,并先后获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高新科技园区荣誉称号。记得申报省级高新技术项目组卷时间紧迫,他和我们一样,常常工作到后半夜。对玉泉山,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也确实把它打造成了巅峰之作。辛勤的劳作,随着盛果期的到来,丰收的喜悦盈满村民的脸庞。村民以土地入股,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全部由团队负责,村民除日常在果园打工获得报酬外,还参与经营收入的分红,村民们免除了外出务工的辛苦,收入得到大幅提高。由于长期劳苦奔波,他的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在肺部肿瘤切除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中药汤。记得在他去世的头天晚上,在玉泉山专业技术交流群里,他和村民们交流到晚上十一点多,为了他钟爱的事业,他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姓农、为农、想农、爱农......

最后用一段感怀,寄托我们的思念:

惊闻噩耗,不胜唏嘘;天妒英才,如之奈何!门下两载,亦师亦友;课堂师徒,球场兄弟。冬剪夏管,春种秋藏;夏庄同炕,嬉笑癫狂。韩城集市,挑选水果;摆上课桌,先观后尝。毕业多年,联系鲜寡;农业园区,架起桥梁。实地调研,巡山走访;规划设计,脚步丈量。夜以继日,精心擘画;汗水挥洒,玉泉山上。南下北上,引种奔忙;十年树木,荒山绿装。桃李不言,师恩难忘;硕果累累,先生何往?!呜呼哀哉,涕泪两行;秉持遗志,吾辈自强!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