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活动后感到心悸、气短,是心脏疾病么?头晕、眼花、耳鸣、手脚发麻,是神经出问题了么?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恶心,是胃肠道不适么……不一定!罪魁祸首可能是——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容量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从而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氧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贫血有很多类型,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症状。
缺铁性贫血,主要由机体铁需要量增加、铁摄入量不足、铁丢失过多、铁吸收不良等因素导致。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干燥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脆薄易裂、反甲或者匙状甲,口角炎、舌炎,食欲不振,严重者可发生吞咽困难;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儿童较为明显,易激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出现智能发育障碍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机体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血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和复制速度减慢,进而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特征性表现为:舌炎和舌体疼痛,全舌呈“鲜牛肉状”。
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血红蛋白尿等。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伴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急性患者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进行性贫血、感染发热为首发及主要表现,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贫血,首先应该到正规医院就医,及时明确病因和诊断,接受科学规范的专科治疗及护理。要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均衡饮食、改善营养。贫血患者可以通过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蔬菜、豆类等来增加血红蛋白合成,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同时根据贫血类型和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缺铁性贫血,要注意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改变食物的烹饪方法,家庭烹饪建议使用铁质器皿,建立规律饮食的习惯。如果在进行口服铁剂治疗,建议餐中或饭后服用铁剂,可与维生素C等食物同服以促进吸收,避免与咖啡、茶、牛奶同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要多食用富含叶酸的绿色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性食物,避免烹饪过度,注意饮食温软,细嚼慢咽,忌食煎炸、含骨刺食物,避免损伤口腔粘膜与舌体。
再生障碍性贫血,饮食宜温凉清淡、细软易消化、无骨刺忌辛辣,防止饮食不当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等问题,忌生冷,避免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等问题。
贫血是一种能够预防和治疗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贫血,保持健康和活力。
(唐山市工人医院 检验科 吕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