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业余评剧团团长、曹妃甸区老科协十农场分会会长、曹妃甸区司法局和十农场党委“人民调解员”——在曹妃甸区十农场,提起73岁的李可栓,乡亲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退休至今,他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面对农场领导和乡亲们赞许的目光,他总是呵呵笑着说:“我是一名老党员,身子骨也硬实,为大伙儿做些事情,应该!”
2003年底,李可栓从十农场副场长岗位上退休,整天靠看电视打发时间,他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有一年春节,村里来了个秧歌队,我当时就被悠扬的唢呐声吸引了。”秧歌队走后,李可栓第一时间找来一支唢呐开始练习。“村里五六个退休的老人知道后,也自带家伙什儿来到了我家。”一年多下来,几位老人有的弹琴,有的打鼓,有的拉二胡,也能有模有样地演奏出几个评剧小段。
后来,附近孙家坨、郑庄子、玉官庄村一些爱好文艺的退休农工也纷纷慕名前来,李可栓专门将院子和一间房腾出来作为大家的练习场地,还免费供大家用电和取暖。2015年春节前,在同村几个老伙计的建议下,村老年业余评剧团成立,农场文化站专门提供了两间房子供评剧团使用。
“2015年三八妇女节,我们第一次在李八廒村广场上演出,虽然当天天气寒冷,前来看演出的乡亲们却是里三层外三层,欢喜得不得了。”李可栓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演出的情景,那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演出,虽然水平有限,但大家都很激动,他们感受到了乡亲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老年业余评剧团发展壮大,让乡亲们欣赏到更多精彩的节目。当年夏天,李可栓拿出两个月的退休金,并在李全红、冯晓双等多个农民企业家及当地政府帮助支持下,为评剧团购置了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设备。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希望把这些新变化用评剧的形式唱出去。”凭着对评剧艺术的痴迷和对家乡的热爱,老年业余评剧团的队伍不断壮大,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加入了传统的黄梅戏等节目,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他们还结合农场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创作了《文明村就是好》《我们村像城里》《老两口学文件》等十几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表演唱段。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唱段朗朗上口,弘扬了真善美,在乡亲们中引起强烈共鸣。截至目前,老年业余评剧团已经为乡亲们演出近400场。
“李可栓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身兼三个‘职务’,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但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对李可栓的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2021年底,十农场党委成立了曹妃甸区老科协十农场分会,并让李可栓担任分会会长。他充分利用科协技术人才优势,为十农场及周边近百名稻农提供了水稻种植新技术和良种。他还多次邀请农场卫生院专家为群众讲解老年养生保健知识和举办有奖知识问答比赛等,农场近500名老人受益。2022年、2023年,李可栓连续两年被曹妃甸区老科协评为“先进个人”,十农场老科协分会被评为“先进单位”。
2023年春,曹妃甸区司法局和十农场党委又将“人民调解员”这一重任交给了李可栓。“和新村一位王姓村民为自家水稻喷洒农药时给相邻地块村民家种植的玉米带来影响,两家闹起了纠纷,李可栓先后5次骑行百余公里到和新村,坐在两家人炕头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对李可栓的事迹,村民们如数家珍。截至目前,李可栓已成功调解群众纠纷12起,成功率达100%。
如今的十农场,耍牌赌钱、封建迷信等现象已经销声匿迹,老人们在家闲坐的少了,操场上锻炼身体、参加娱乐活动的多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农场多次被唐山市、曹妃甸区评为文明场镇。村民们说,这里面有李可栓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