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寻唐记④

探寻“龙号”机车的前世今生

□ 本报记者 刘珲 赵雅静 通讯员 王志艳 刘彦超

“中国火箭号”机车。资料片

攻关小组摊大样计算机车复原尺寸。开滦铁拓公司供图

“龙号”机车攻关小组成员讨论复原方案。 开滦铁拓公司供图

开滦博物馆荣誉馆长、英籍铁路文化学者皮特·柯睿思参观复原的“龙号”机车后点赞。 开滦铁拓公司供图

攻关小组组装复原的“龙号”机车零部件。开滦铁拓公司供图

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内的珍宝—复原的“龙号”机车以及2号机车、11号机车、西苑窄轨机车和4号机车。 本报记者 刘洪超 摄



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开始铺轨。与此同时,开平矿务局的工匠按照英籍工程师金达绘制的图纸,用废旧材料秘密制造出了一个小型火车头,它就是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100多年前,“龙号”机车在简陋的条件下被制造出来堪称奇迹。它的诞生,拉开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序幕,加快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步伐。如今,复兴号列车驰骋向前,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世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首百年,探寻“龙号”机车的前世今生,倾听机车复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历史的回声中,再次感受“龙号”机车的魅力。


(一)


“自1880年冬季开始,在修车厂车间,一辆经我特别设计的机车在悄悄地修建,使用的是可以弄到的废旧材料:锅炉取自一轻型卷扬机,车轮是当旧铁买进的,而车架则用槽铁所制,取自唐山矿一号井竖井井架。6月9日(1881年),在乔治·史蒂芬逊诞生100周年之日,白内特(R.R.Burnett,当时的开平矿务局总矿师)夫人敲下了第一颗道钉,并将机车命名为‘中国火箭号’(Rocket of China)。随后,机车投入日常运行。” “龙号”机车设计师金达在《华北的矿山及铁路》一文中这样写道。

1878年,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的唐山矿一号井开凿。为解决出煤后的运输问题,开平矿务局创办者唐廷枢在保守派激烈的反对声中,几经周折与变通,修筑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与此同时,唐廷枢授意开平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设计图纸并指导中国工匠秘密制造了“龙号”机车,以解决铁路运输的牵引动力问题。

由于消息泄露,制造机车的工作不得不停工几个星期以避风头,直到当时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后才继续悄然进行。在机车制造过程中,开滦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历史专家考证,开平矿务局一位叫孙锦芳的广东工匠,与金达共同制造完成了“龙号”机车。《铁路史话》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我国工人凭着金达的几份图纸……制成了一台蒸汽机车,在唐胥铁路上行驶。”

“龙号”机车体型不大,结构简单,有3对动轮而无导轮和从轮,有两个水柜和高耸的烟囱,其造型在当时可与外国先进机车相媲美。

19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金达建造“龙号”机车的情况。这也成为“龙号”机车是中国自制第一台蒸汽机车的佐证。

开滦博物馆荣誉馆长、英籍铁路文化学者皮特·柯睿思,长期关注中国铁路史,在其撰写的《关内外铁路》一书中,详细介绍过“龙号”机车。其中收录的老照片显示,1881年,刚完工不久的机车水柜上镶嵌着“火箭号”的英文铭牌,此时上面是没有龙饰的。据说,中国工匠们不喜欢“火箭号”这个洋名字,很快赋予它了一个极富东方色彩的新名字——“龙号”。鉴于此,金达便在机车英文铭牌旁加装了一对黄铜龙饰。书中还写到,该机车于1916年报废,被收藏于北京府右街交通陈列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占领北京,开始全面侵华,“龙号”机车从此不见了踪迹。漫漫岁月中,随着档案资料的遗失损坏,“龙号”机车的历史痕迹逐渐模糊。

多年来,市场上发行过很多类型的“龙号”机车模型,唐山、秦皇岛、北京等地也打造过多个“龙号”机车的复制品,但大都只是外形相似。2017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打造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龙号”机车被开滦铁拓重型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开滦铁拓公司”)的技术团队按照1:1比例复制还原,作为镇馆之宝,其还原度之高获得了皮特·柯睿思亲自认可。


(二)


古冶区林西机厂道1号是开滦铁拓公司所在地,“龙号”机车就是在这里“重生”的。

暮春时节,一场好雨滋润了大地。走进开滦铁拓公司绿意盎然的花园式工厂厂区,雨后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花香,让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生机,也感受到了工业文化的魅力与辉煌。

翻开历史长卷,时光回溯至120年前。

1904年,开平矿务局在林西组建成立了一个修理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主要负责林西矿设备维修任务。这个小修理厂就是开滦铁拓公司的前身。那时,“龙号”机车还喷着火、冒着烟,噗噗作响地在铁轨上运行呢。

“2006年更名为铁拓公司前,我们厂叫开滦煤矿机械制修厂,是开滦矿区的机械制修基地,担负各矿、厂非标准设备和成批配件的制造任务。在生产历史上,我厂不止一次创造过全国第一。”开滦铁拓公司宣传部部长刘彦超介绍说,“正是这120年的历史底蕴和技术沉淀,才让我们有幸承接‘历史机车复原’这个重大项目。”

2017年3月,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筹建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时,“龙号”机车作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被要求复制出来作为镇馆之宝。这个任务交到了时任该公司下属托辊厂厂长葛卫东的手上。

按什么标准复原?工艺上将有哪些难度?

回想当时,身为技术专家的葛卫东仍感慨任务实在艰巨。“我们厂下属的机车车辆厂过去维修过‘上游’‘跃进’两个车型的蒸汽机车,有一定维修经验,对蒸汽机车的基本工艺、机车结构也都比较了解,可是制造和维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制造方面说实话我们不是特别熟悉。”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对市场上已有的“龙号”机车模型做了一番实地考察后,坚定了内心的想法:“咱们要做就做个真的,做个能点火嗷嗷跑的。”

100多年前,开滦工匠建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今时今日,他们要复原出第一台“真”龙号。


(三)

2017年4月16日,葛卫东召集研发中心副主任、青年设计师刘艳东,矿山机械厂钳工赵洪利,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退休专家高永江、陈树彬,以及82岁的老技师赵日新等骨干,成立了“龙号”机车攻关小组。

没有大张旗鼓的成立仪式,在托辊厂老车间闲置的会议室里,老中青三代铁拓人围坐在乒乓球台改成的会议桌旁,直入主题讨论“咱们该怎么干”。

“龙号”机车失踪已近80年,没有相关实物可供测绘,老照片又模糊不清,档案信息更是残缺不全。除了从开滦博物馆、档案馆中尽力找寻资料外,攻关小组主要以《关内外铁路》一书中的图片、内容及相关资料作为参考,按照19世纪80年代蒸汽机车制造水平、制造工艺分析“龙号”机车的结构组成,即便只是老照片上一团模糊的黑影,也要研究出来它究竟是什么。其间,时年78岁的皮特·柯睿思先生也通过翻译和邮件与攻关小组进行沟通,为机车复原工作提供了不少新依据和好建议。

“机车的尺寸链特别复杂,差一点儿机车就无法运行。为了得到最精准的数据,我们采取了最原始的方法——摊大样。”复原团队主力赵洪利说。

他们将整车划分出下车、中车、锅炉等若干部分,在会议室的水泥地上,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依据标准尺寸,先用粉笔按1:1的比例画出一些部件的轮廓,再一步步推理导出其他部件的尺寸。最终将所有数据整理出来形成草图,交给刘艳东输入电脑绘制成图纸。

“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对着照片设计,难度真是太大了。”负责设计的刘艳东说。他将严格核准后的信息输入电脑,再利用3D软件绘制工程图纸近900张,统计得出组装含标准件在内的零部件共7140件。

这边,刘艳东的设计图纸一张张出炉,另一边,其他人马上根据图纸按照19世纪80年代蒸汽机车制造水平、制造工艺着手复原。复原过程中,陈树彬、赵日新、赵洪利等师傅精湛的铆工、钳工技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从摊大样、绘图、零件制造到完成组装、尝试运行,耗时3个多月,沉寂于历史尘埃中的“龙号”机车终于成功复原。复原的“龙号”外形尺寸精确到毫米,机车内部结构“五脏俱全”,传动动力装置与原机车高度一致,机车各部件连接均采用铆钉铆接或螺栓连接,无任何焊接,各操纵装置正确、动作灵活、功能有效,可以实现点火运行,完美再现了“龙号”机车的历史原貌。

“在复原机车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解决得对不对,那个想法是不是可行?每天都在反复推敲,验证自己的观点。直到最后完成,感觉像做了一场梦。”葛卫东感慨地说。

由于当时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还在建设之中,复原的“龙号”机车在开滦铁拓公司存放了一段时间。其间,不少开滦职工以及社会人士慕名前来一睹其风采。因为参观人数太多,葛卫东等人担心机车受损,不得不用塑料布把机车蒙了起来,还在周围拉上了警戒线。怎奈“龙号”机车成功复原之事已引起轰动,人们热情高涨,想方设法也要看一眼,有人甚至钻进塑料布里去拍照。

2017年9月22日,皮特·柯睿思专程赶来。当他在车间见到复原的机车时,高兴地围着机车转来转去,举着手机拍个不停。在驾驶室中,他反复拨弄操纵装置,仔细观看。在亲自验证了机车的联动装置有效后,皮特·柯睿思高高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龙号”机车攻关小组以及所有开滦铁拓公司职工来说,“龙号”机车的成功复原就像打了一场精彩的大胜仗。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发挥高超的工匠技艺和智慧,成功克服了一次次困难与挑战,令“龙号”机车穿越时空完美归来。这胜利的成果让他们骄傲、感动,备受鼓舞。


(五)


2017年10月24日,复原的“龙号”机车离开开滦铁拓公司,被送进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摆放在中国铁路零起点纪念碑前的铁轨上。

在失踪了半个多世纪后,“龙号”机车“回家”了。

100多年前,“龙号”机车拉响了中国近代工业铁路运输的第一声汽笛。而今,它以崭新的面貌敞开怀抱,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国铁路机车从蹒跚起步到“高铁领跑世界”的巨大嬗变,领略中国产业工人的伟大创造力与工匠精神,重温中国工业发轫时的辉煌与荣耀。

此后,葛卫东带领技术团队又陆续复原了2号机车、11号机车、西苑窄轨机车和4号机车。这几台比较有代表性和特殊意义的机车,陪伴着“龙号”机车,为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再添珍宝。

2022年2月,葛卫东等人在1∶1复原“龙号”机车的数据基础上,又按1∶7的比例,改进制作完成了两台缩小版的“龙号”机车模型,作为开滦集团文化交流的礼物,送往珠海唐家湾唐廷枢纪念馆,以及与开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澳门科技大学。该模型长175厘米,宽36厘米,高50厘米,有结构部件80余种,使用了1200多颗1.6毫米至3毫米的铆钉连接固定。车头后挂有一列金色车厢,车厢里太师椅、沙发、地毯等一应俱全。

在新时代工匠的巧手打造中,“龙号”机车的故事还没讲完,它将继续见证中国铁路辉煌发展,见证新时代更加美好的未来。

题图为1881年制造的“龙号”机车(资料片)以及2017年复原的“龙号”机车(本报记者刘洪超 摄)。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