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篇

48年,我们与唐山同成长

□ 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梁中凯 金鑫 朱春磊

图为杨震生(右)与截瘫休养员亲切交流。

图为孙立德在厨房忙碌。记者 徐慧 摄

图为赵振生(右)与同事进行工作交流。

写在前面

48年前,一场世所罕见的大地震将唐山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平地。打破“唐山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断言,英雄城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把感恩、奋进放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英雄人民擦干眼泪、勇毅前行。

48年过去了,从一片废墟到欣欣向荣,回首风雨兼程的来时路,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危难时刻给予唐山无私援助的人们,也不会忘记我们誓让家乡换新颜的拼搏和奋斗;目睹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每一位唐山人都会无比自豪,每一位曾经援助唐山、关心关爱唐山的人都会感慨万千。

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8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7位“有故事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帮助过唐山的恩人,有的是与那场大地震有着紧密关联的人。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故事,也是唐山人弘扬抗震精神、 一路拼搏一路歌的奋斗故事。读懂了他们的故事,也就读懂了唐山,读懂了唐山人。

“震生”,是一个记载历史又承托起希望的名字,寓意着新生。当年,唐山有不少震后新生儿的正式名字或乳名中带有“震”字,“震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字之一。据了解,目前,唐山登记在册的“震生”共有118人。

与一座城市同呼吸、同命运、同成长,他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崛起,亲身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并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杨震生: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全国人大代表,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每天都会深入病区与截瘫休养员亲切交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休养员:“吃饭时发的西瓜吃了吗?甜不甜?”“晚上打雷声挺大,睡好了吗?”在疗养院各病区走一走,与休养员聊聊天,看着大伙精气神都不错,杨震生心里感觉很踏实。

1976年唐山大地震,让24万多人失去生命、16万多人重伤,其中3817人截瘫。有一些医学专家曾预言,这些截瘫伤员的生命极限不会超过15年。一晃48年过去了,现在还有500多名地震截瘫伤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幸福地生活着。

1979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落成,目前住在疗养院里的截瘫休养员有130余人,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36年,已经88周岁。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杨震生已工作了20多年。如今,这些休养员大多步入老年,杨震生关注的重点也从医疗护理转变为养老服务。

杨震生在唐山大地震两小时后出生,父母为他取名“震生”,象征着希望,也寓意生生不息。“从懂事起,我就知道自己生日和名字里面的特殊含义,长大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事业。”杨震生说。他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大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因此常怀一颗感恩的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杨震生捐出了自己一整年的工资支援灾区。

杨震生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他2018年成为来自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英雄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经过多年来的基层调研,他有效创建养老服务兼顾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失能及慢性病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近年来,市截瘫疗养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杨震生2023年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近50份建议,既有工作领域内关于养老、护理方面,也有关于家乡发展的水资源、环渤海城际高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赵振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是地震那年腊月出生的,爸爸给我起了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震生’,后来办身份证时被登记为‘振生’。那时候,唐山叫‘震生’‘棚生’的比较多,寓意着新生。”迁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干部赵振生谈起自己的名字不无感慨。

地震时,赵振生老家迁西县兴城镇才庄村里的房子大多倒塌,交通也受阻。“现在的衣食无忧,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从一个农村孩子到开发区的一名干部,他深切地感受到家乡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他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玉米等杂粮打碎后熬成的“沫子”粥、白薯干等,特别喜欢吃用沫子做成的锅巴。有一次他给儿子吃白薯干,孩子怎么也吃不下,谈起这种地震后他难忘的美食,孩子天真地问他:“你们为什么不吃面包?”那时候,他家里虽然分到了麦田,但小时候从未见过面包,记得每年只有9月份麦子成熟后才能吃上面粉、烙饼。

今年以来,迁西县经济开发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先手棋”和“重头戏”,努力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洼地”,赵振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回馈社会、服务人民,为开发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立德:小名叫震生 为家乡振兴而自豪

“我小名叫震生,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改的名儿,取立德树人的意思,希望我成为有品德的人才。”丰南区东田庄乡王打刁村经营着“震生农家院”的孙立德说,他是震后第3天在自家当院搭的简易棚里出生的,当时棚外下大雨,棚里下小雨,经常还有余震,于是给他取名时就叫震生了。

当年唐山大地震的中心就在丰南一带。强震过后,王打刁村也变成了一片废墟。该村是一个很有历史的村庄,村址所在地为退海滩涂地,“始有王姓老两口逐水草而居,以打雕为生,后姚、孙、刘、陈等姓迁来聚集,形成村庄,名曰‘王打雕’,后来谐音称为王打刁。”大地震让美丽的村庄变得满目疮痍,但是人们坚强地从废墟中挺起脊梁,走出灾难的阴霾,自强不息,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村挨着津唐运河,还有药王寺,这几年借助文旅产业发展,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为省级示范村。”孙立德自豪地说,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院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我们在地震废墟上重建起美好的家园,我相信家乡以后会更美。”孙立德说。在村庄依水而建的迎宾广场上,可以仰望药王寺的万佛琉璃塔;往下面走,木栈道的位置是亲水平台,可以眺望宽阔的济众湖。孙立德说,一年四季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到了夜晚,灯光亮起,运河景观西路宛如时光隧道,迎宾广场景色更美,一些广场舞队、秧歌队都爱在此聚集表演,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记者采访时,孙立德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地震后物资匮乏,我和家人曾得到周围村民的帮助,我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