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亩产从1000多公斤到7500多公斤

小生姜“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 本报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国海涛

丰润区新军屯镇因曹操在此募兵屯田、招募新军而得名,却在新时代因生姜产业蜚声海内外。这里是“华北万亩生姜种植基地”,被誉为“冀东生姜之乡”。这里的生姜不仅产量高,而且块头大、色泽好,质量上乘,产品打入京津等发达地区,并远销北美、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生姜不仅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丰润区的特色产业。小生姜“架起”了乡村振兴致富桥。

亩产由1000多公斤到7500多公斤

“用带有姜瘟的生姜做姜种,给姜农造成了巨大损失。用优质腐熟的花生壳、麦糠等无土基质培育姜种可以化解这一问题。”日前,在新军屯村东,5座宽11米、长52米,可智能控制温湿度、水肥的塑料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新姜农带头人孟凡强联合唐山市农科院生姜专家,正在进行无土种植生姜实验,高品质有机生姜新品种——“冀姜六号”即将在这里诞生。

王永存是唐山市农科院研究员,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守在新军屯生姜种植一线,指导村民种植,“生姜刚引进之初情况并不乐观,种植技术匮乏加之病菌的感染,导致产量严重不达标,一亩地产量仅1000多公斤,不仅没有收益还赔钱。”35年,亲眼见证并促进了新军屯生姜种植技术的发展和飞跃,王永存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生姜种植专家。

回溯新军屯生姜种植历史,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4年,当时的镇党委经过考察得知,新军屯的纬度、温湿度、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生姜生长,随后派人去山东学习生姜种植技术,尝试引进生姜种植,并一举获得成功,“南姜北移”填补了河北农业的一项空白。

九十年代初,在丰润区科技局支持下,王永存指导姜农全面推广使用生物菌肥,手把手教姜农催芽、播种、覆膜、灌溉和病虫防治等各种技术,从使用地膜种植生姜,到采用小拱棚、大棚种植,亩产逐年递增。为了预防引进带菌姜种和姜瘟的发生,王永存培育出了本土新品种“冀姜5号”,大大提高了生姜产量和品质。生姜亩产量达到了5000多公斤,是以前的5倍。

为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新军屯镇以村为单位成立了生姜协会,协会每年都会多次聘请王永存等农业专家进村,为姜农讲座、进行现场指导。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加入生姜种植队伍,生姜最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和普及。

“我2017年回乡创业成立了这家公司,不仅经营生姜配套的农资,还提供生姜种、管、收、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从开排水沟、搭遮阳网的快速推广到生物质农药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如今的孟凡强对生姜种植新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如今生姜种植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种姜、收姜有机械,浇地用喷灌、滴灌,还能在手机上实现实时监控,1个人打理20亩地没问题。”目前,孟凡强的公司服务姜农500余户、涉及种植面积5000多亩。在新姜农的努力下,生姜最高亩产达到了7500多公斤。

由个别“小农户”到区域“生姜产业链”

与孟凡强一样,在外经商多年的年轻人周兴永,回乡投资建设了一家生姜食品加工厂,每天生产姜片300多吨,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安置就业近百人。

“目前,新军屯已经形成完整的生姜种植、清洗、储存、销售、加工产业链条。”周兴永介绍,最初新军屯姜农只有几家,每家种植面积也仅有几分地。经过多年发展,到1998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2008年,新军屯镇荣获“冀东生姜之乡”美誉;2017年,“丰润生姜”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生姜种植扩展到丰润区西南部小张各庄、丰登坞、欢喜庄、白官屯等镇乡,丰润区冀东生姜现代农业园区申报并获批了市级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新军屯镇通过采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不断扩大生姜种植规模。目前,已经培育形成以索辛庄、新董庄、南堡3个村为中心的高效生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8个乡镇40多个村发展生姜种植,形成了“河北生姜在唐山,唐山生姜在丰润,丰润生姜在新军屯”的发展格局。预计今年新军屯种植生姜达4.2万亩,生产生姜4亿多吨。

生姜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生姜产业链延伸提供了良好基础。位于鲁各庄村北的冀东生姜交易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生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在10万吨左右。“市场占地48.9亩,建设生姜清洗初加工生产线40条和89间标准库房,年加工能力3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冀东生姜交易市场总经理李春索十分自豪。该市场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生姜加工、销售和深加工难题。

“生姜产业另一巨大增收领域就是深加工。很多农户想不到,10克姜茶就可以卖到4.8元!”新军屯镇人大主席孟庆丰说。

新军屯生姜产业链不断扩展。在周兴永的生姜食品加工厂,每年2000吨腌制生姜出口日本、韩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利润成倍增长;在孟凡强无土生姜生产基地,生姜研学观光旅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以3个生姜种植村为中心,丰润区正在谋划建设融合生姜种植、仓储物流、加工销售、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现代民居为一体的生姜田园综合体项目,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生姜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正在逐步形成。

生姜产业助力富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好时节。新军屯镇胡家庄村68岁的老姜农孟庆更刚刚种下22亩生姜,“预计亩产6500公斤,按现在的价格,每亩纯利可达3万到4万元。”

“家种二亩姜,顶个小轧钢”,这句流传在新军屯镇的俗语,生动展现了生姜种植给这里的姜农们带来的实惠。“种下的不仅仅是生姜,是‘金疙瘩’,是一年又一年的希望和幸福美满。”种了半辈子生姜,孟庆更始终满怀期望。

“水泵一响,黄金万两”,是当地老百姓对“洗姜”的形象描述。生姜交易达成后,要经过洗姜,冲刷掉生姜上的泥土,才能装车运输。因此,听到洗姜生产线的水泵声,就说明生姜成功卖出了,“黄金万两”也侧面反映出生姜的巨大利润。

“从开春儿到过年,只要勤快,总有活儿干,种姜、出姜、洗姜、捡姜……一个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骑上电动车十几分钟就到市场,洗姜、装袋,一天能收入200多元,不累,赚的比外出打工还多。”在丰润,生姜真正实现了一种农作物、一个产业带富一方。

在新军屯,姜农们从不忌讳谈论收入和身价,7位数的存款在他们中不足为奇。尽管家境殷实,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朴实的农民本色,靠勤劳的双手踏踏实实通过生姜产业致富。

“2023年新军屯生姜年产值20亿元,带动4000余农户增收致富。”丰润区副区长赵江表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丰润将努力做好‘土特产’的文章,通过兴产业、聚人才、重文化、优生态、强组织,带动当地更多群众致富增收,用生姜撬动乡村振兴。”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