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如果6个月之内能将病毒清除,那么他得的是急性病毒性肝炎,而且,很幸运,他痊愈了;如果6个月之后,他体内仍能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那么他不太幸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了。
这种疾病的慢性化率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有关系。母婴传播90%会慢性化,一个婴儿的母亲是乙肝患者或者携带者,婴儿在胎儿期或者在分娩、被哺乳时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话,有90%的几率转为慢性感染者。1至5岁时感染有25%至50%慢性化率,成人感染则少于5%慢性化。也就是说,年龄越小感染,慢性化的几率就越大。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性接触,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高。但是不必恐慌,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当然是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和6个月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 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哺乳。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至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
(遵化市人民医院 张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