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驱车行驶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农场农垦街,沿街一幢建筑上的巨幅墙绘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构图中的三分之二部分,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稻田……而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却仿佛被时光之手撕开了一角,裸露出记忆深处的场景——黑白成像模式下,是荒芜的土地、劳作的农人。
墙绘下方,一排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盐碱滩建成鱼米乡,农垦精神放光芒。
今年85岁的刘东波老人是第一代农垦人。当年,十万农垦大军挺进盐碱滩,靠着挥锹抡镐、身背肩扛,修渠引水、躬耕拓荒,终使“斥卤不毛之地”五谷丰登。
“1958年,稻米亩产量达到二三百斤,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60多年过去,刘东波老人忆起当年的收获,喜悦的笑容又一次挂在脸上。他说,那时盐碱地上长出的每一粒稻米,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岁月如流,时代变迁。盐碱地上的躬耕劳作和希望憧憬,一直都在。
在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讲起“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如数家珍:“按照3∶1面积比例构建盐碱地‘稻田+池塘’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到旁边的水产养殖池内,既避免了从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
刘双海还算过一笔账:运用这种模式,当年耕层土壤盐分就从13.7‰下降到4.8‰,预计治理5年左右,盐碱地块就可以变为优质耕地,而且用“二淋水”搞水产养殖,每亩用水成本还能节约300多元。
土地并不总是丰饶的,科学治理、综合利用方能破土生金。
在新一代农垦人的努力下,唐山市“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盐碱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多种“盐碱地+”特色农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正向价值化、优质化、产业化推进。
在乐亭县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示范区,记者还结识了一群“喝咖啡穿西装”“点击鼠标种大田”的新农人。
“无人机飞手”魏明朝、“北斗农机手”张辰、“硬件工程师”段严严、“设备管家”赵金宝、“农事巡检员”李志国——年轻帅气的“F5男团”共同管理着1550亩耐盐碱稻田,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眼下种好“智慧大田”,未来打造“无人农场”。
化废壤为良田,向荒地要食粮,用科技战盐碱,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这注定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终将不吝惜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