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网暴法律新规精准整治“按键伤人”

□ 李映熹

从自杀的寻亲男孩刘学州,到被网暴轻生的“粉发女孩”;从“胖猫”跳江事件,到奥运健儿被恶意诋毁造谣……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其严重损害当事人人格权益,扰乱网络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面对这些“按键伤人”事件,唯有依法亮剑、严厉惩治才能刹住这股乌烟瘴气的“邪风”。8月1日,作为中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厘清了网络暴力信息范围,明确了政府、平台、用户多层级协同共治体系,呈现出三大亮点特色,为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确定责任主体,强化平台监管。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束缚,针对网络匿名机制可能带来的“恶语无代价”,此次《规定》明确,用户未实名认证,平台将承担发布者责任。平台不能以不实信息不属于自己发布为由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逃避自己的审核和注意义务,要与侵权行为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加强传播审核,实现快速反应。不少“网络大V”具有一定影响力,其发布的言论具有传播速度快、后果不可逆、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此次《规定》重拳出击,对炒热度、恶意营销等行为进行了禁止性规定,并设立了网络暴力预警模式,要求平台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核验、弹窗提示、限流等措施。

聚焦重点群体,提升治理效能。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不断涌现。针对网络暴力侵害未成年人的情况,此次《规定》新增发现风险的及时回应机制、优先处理未成年人暴力信息的投诉举报两项规定,体现了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融合全面保护和溯源治理的立法理念。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应有基本的法度,不能突破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底线。我们应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努力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共同维护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