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党报的光芒

—读《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有感

□ 刘长明

真诚善良的人、有思想的人往往自带光芒,他们给人世间以温暖和启迪。一张为民发声,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勇于揭示真相、为民族重生呐喊的报纸更是自带光芒。在《救国报》到其延续的《唐山劳动日报》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党报那给人以感动和温暖的光芒。这是近期我读《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以下简称《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给我的深深的触动。

回望,才能看清和坚持初心。到目前,该文已在副刊·文史版连载了8期,让读者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唐山劳动日报》的“来时路”。

一个城市的历史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它的舆论史。《唐山劳动日报》在宣传、记录当下的同时,过去很少还原、宣传自己的历史和故事。近期刊发的《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则以翔实、真切的笔调,为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珍贵的“活鱼”。文章告诉读者,1940年,冀东地区孤悬敌后,日伪势力极强。在一个叫作卢各寨的地方,一张后来与《唐山劳动日报》血脉相连的《救国报》,承载着“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和“冀东党组织联系广大抗日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的重要责任,在抗日烽火中问世。正如开篇《写在前面的话》所言: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国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冀东日报》(含《新唐山日报》),这张报纸诞生在炮火纷飞、血洒山河的年月,一位位先烈捐躯、一次次资料被毁,残存世间的痕迹寥若晨星,令人扼腕。

回望这张报纸的成长史,正是共产党人奋斗史的重要一章,是共产党人初心的真实写照。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它带着初心,诞生于苦难,真实记录着那段腥风血雨,成为共抗倭寇、战胜内敌的消息来源和精神依靠。于当时、于后来,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动力和史证资源。

回望,给以前行的精神力量。舆论,向来是有形与无形战场的一部分。在战争年代很重要,在和平年代更重要。《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让我们看到了我党舆论战线先驱们的英雄形象。为了话语权,为了真相,为了让正义的舆论成为刀枪,他们中许多媒体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奋不顾身地拼搏着、奋斗着,甚至牺牲了自己、怀揣着坚定的信仰默默地成为无名英雄。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了民族解放而战,这不也正是当今媒体人应该继承发扬的精神吗?时年30岁的布于,时年29岁的尹铭钰……这样的故事多次出现:布于等人借助山洞同敌人决一死战,敌人不敢进洞,便用柴火、干树枝等在洞口堆积点燃……起初,洞内有向外射击的子弹,后来则听不到洞内任何声音了。敌人暂时撤退之后,区里、村里的干部和老乡们冒险来检查山洞,布于等4位同志的衣服、头发被烧焦,头脸被血糊住,而枪支仍紧紧地握在已经僵硬的手中……读着这些,谁的眼睛能不湿润,谁的心灵能不震颤!

这是刻在我骨头上的一个人物。1985年5月的一天,当我走进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时,深深被展牌上的照片所震撼,同时对照片拍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拓展,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名叫雷烨的记者拍的。再后来我在王建设先生所著的《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战地记者》一书中看到了令我十分崇拜的雷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展牌上的照片,成为日本侵略中国并且对中国百姓屠庄、屠村的铁证,也是让中国人尤其是后来人知道自己国家、祖辈苦难昨天的实证。1943年4月20日日军发动春季“扫荡”,雷烨他们和敌人相遇,为了保护战友,他果断断后,打到剩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将子弹射向了自己的心脏。《救国报》的布于、尹铭钰和他们的战友们,这些战斗在舆论战线上的英雄,与雷烨一样用笔、相机和自己的言行,刻出了红色党报人的精神样板。

回望,给未来更明确的方位。《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写的是一张报纸的生存史、发展史,也是一张报纸的革命史、战斗史,这是我们党辉煌历史中的一页,也是共产党人生存史、发展史和革命史、战斗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告诫读者不要忘记过去,同时激励媒体人发扬和传承为舆论而优秀、为信仰而拼搏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战争年代,敌方为了截住一张报纸而不惜运用部队枪炮,他们害怕揭示真相的舆论,害怕我党和人民的声音。和平年代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时代,舆论有时比兵器有着更强大的力量。我们学习战争年代前辈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有利于强灵魂增心智。在当下,在和平年代,更需要回望历史,回望那段无数先辈为民族独立自由和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艰苦卓绝的年代,以更好地建设今天,做好本职,心怀未来。

每读一篇《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读一次《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能在《唐山劳动日报》读到连载的如此文章,甚幸。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