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说“三秋”

□ 陈晓明

“三秋”,有表示农事的三秋和表示时间的三秋之分。

农事三秋特指“秋收、秋种、秋耕”,也有称为“秋收、秋种、秋管”。北方农村常用第一种说法。

北方农村一般在农历立秋节气之后开始秋收,民间有 “过了立秋,一把半把往家揪”的说法,即立秋过后,便拉开了秋收的序幕,开始颗粒归仓。古时也有秋收之说,如晋陆机《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北方秋收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红薯。我下乡时,收获玉米和大豆还完全靠人工。我家乡把收玉米叫擗玉黍,擗玉黍时需要在玉米地开辟出一条车道,先擗掉四垄玉黍并刨掉玉黍秸,可供装载擗下玉黍棒子的牛(马)车行走。车道两侧的社员每人后背或肩膀斜跨一个小筐(老乡叫小笆篱筐),用左右手分别擗左右两垄的玉黍棒,身后的小筐装满后,倒在车上,车辆随之前行。如此重复操作,效率很低,人在玉黍地里钻,手臂和脸常有划伤。如今这种笨重的体力劳动已被先进的玉米收割机取代。

收割大豆要应时,收晚了豆粒容量崩落(炸豆)。开始也是人工用镰刀割,而且为防止炸豆,一般都顶着露水割豆子,很辛苦。这种劳作目前也被收割机取代。

收红薯则是人工用大镐刨或用犁(豁子)豁,若掌握不好深浅,刨出的红薯容易出镐伤。我下乡时,也用大镐刨过红薯,很累人,一天下来腰酸臂痛。现在有红薯收割机了,不仅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秋种,在北方特指播种冬小麦。播种小麦一般在农历秋分节气,我当年下乡的农村也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同样,小麦播种机早已取代了传统的牛马犁沟、人工撒种(点种)的耕种方式。

秋耕,指入冬前要翻耕不种麦子的白地,目前都使用拖拉机挂犁耕地。

所谓表示时间的三秋,也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分离时间太长,古人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说。这个三秋是多久呢?有很多人认为指的是三个秋天,也就是三年,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按诗意,这里的“三秋”,其实指的不是三个月,也不是三年,而是三个季度,即9个月,也泛指时间很长。

二是表示秋季,一般指晚秋,农历九月。源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全诗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又如,孔颖达疏 “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三是表示秋天的三个阶段,即初秋、中秋、晚秋。在古代也称之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阶段。

可见“三秋”之说,不能执一而论。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