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世界 上一版   
下一篇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 新华社记者 齐琪

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怎样依法纠正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努力推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将有哪些部署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回应了相关热点问题。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各级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司法部副部长王振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作出系统部署,在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方面,司法部将加快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条例等立法项目。推进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合法性审查刚性约束。

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立法审查制度机制,全面提升审查质效。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到今年年底基本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完善监督制度、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综合协调,加快实现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监督。

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新收行政复议案件29.2万件,办结22.5万件。经行政复议后,有20.2万件案件没有再进入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案件案结事了率达到了89.4%,比2023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下一步,司法部将进一步扩大行政复议范围,指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加强行政复议个案纠错和类案规范,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规范执法领域突出问题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

在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切实加强行政复议个案纠错和类案规范。今年上半年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2.4万件,纠错率为13.7%,有效规范了一批行政不作为、程序违法、乱罚款问题。针对行政执法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发了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2734份,附带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357件。

针对地方时有发生的“任性执法”“粗暴执法”“小过重罚”等执法乱象,下一步将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负责人孔祥泉介绍,司法部将围绕实际问题,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刀切”执法、“粗暴执法”等问题,组织地方有关部门梳理各领域执法突出问题清单,集中开展整治和专项监督。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监督渠道信息共享,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批评建议平台作用。

同时,督促指导地方有关部门普遍建立并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统一行政执法标准,切实解决行政处罚类案不同罚等突出问题。指导监督有关部门设定罚款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设定罚款;在实施罚款时,统筹考虑当事人主观过错、获利情况,符合过罚相当原则。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业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健全执法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努力推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司法部已完成对全部现行有效600多部行政法规的集中清理,重点清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违公平竞争的有关规定和内容。同时,正牵头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全面清理,旨在消除隐性壁垒,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行政执法方面,去年部署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依法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粗暴执法、执法不规范等执法领域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涉及企业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今年上半年,新收各类经营主体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3.1万件,办结2.3万件,为涉案经营主体挽回经济损失101.7亿元,有力维护了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司法部立法二局负责人姜杉表示,司法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为各类经营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加快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研究修订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努力推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新闻多一点

我国已建成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记者白阳、齐琪)据司法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75.4万个,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99.7万人,建成了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60多万个乡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办理各类业务4000多万件。

记者6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针对群众“办证明难”等问题,司法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推出压缩办证期限、拓展“一证一次办”、推进“一事一站办”等措施,向社会公布规范33类81项证明材料清单,删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116项。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推行优先办、推进跨域办、强化联动办,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一律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法在身边 助残护残”等品牌活动走向深入。

全国60多万个乡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有效打通线下服务“最后一公里”;各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全面建成,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下一步,司法部将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的流动机制及志愿者开展法律服务的制度机制,继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