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市人大常委会《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实施情况专题询问实录

9月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会上,9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围绕城市防汛工作开展情况、如何解决城市排水防涝、地质灾害隐患防范措施、提升城市燃热防灾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询问。整个询问加深了委员对我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实施情况的了解,回应了社会关切,达到了预期目的。今天,特刊出专题询问实录。

一问: 我市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董艳慧委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市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为抓好贯彻落实,我市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性立法的探索,在全国地级市层面率先出台了《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填补了国家立法的空白。请问在《条例》施行后,我市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都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丹:自《条例》出台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立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定位,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一是织密筑牢责任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推动完善领导包联、城乡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制定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决定》等文件,以科学精准的制度机制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

二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防汛抗旱、城市防汛、气象灾害防御、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灭火等专项指挥机构职能,形成了联系紧密、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支持有力的工作局面。修订完成市本级各类应急预案110件。全市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85支、6429人,灾害信息员队伍11984人。河北省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唐山三友基地、中国安能集团唐山分公司被命名为省级专业救援队伍。加强自然灾害专家库建设,组建了538人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

三是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建成了“唐山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围绕北部山区77个雨量站和市内主城区易积水点,建设雨量观测站15套;构建了覆盖全域水利设施的视频监控智能系统,建设河湖视频监控点位862处;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位650个;沿海重点区域部署建设海洋灾害视频监控设施11个。积极开展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灾害预测预报预警,针对性调整防御部署,明确“叫应”标准和方式,理顺“叫应”和信息报送流程。

四是加强重点风险防范。一方面,针对防汛、森林防灭火等易发灾害,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主汛期防汛相关人员全员在岗在位,森林火险高发期,市县乡三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持续开展巡查巡护,全面做好应急准备。自2021年以来,市级出动防汛工作督导检查3826人次,排查整治风险隐患512项,出动森林防灭火工作督导检查3072人次,排查整治风险隐患189项。实施防汛抗旱水利工程53项,排查城市易涝点55处、道路隐患7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428处。另一方面,针对地震灾害,全面排查获取全市地震和地质灾害致灾信息,编制了历史灾害、减灾能力及综合评估区划等4大类、15项成果报告。积极推广减隔震等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完成抗震加固改造农村民居28个、学校13所;大力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共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83处,可安置约160万人紧急避险。自2021年以来,快速高效处置2.0级以上地震25次,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防灾减灾救灾所需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积极争取增发国债资金,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设、应急能力提升等33个项目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市县两级共储备各类应急物资达100余个品种,总价值9158.66万元。统筹推进涉灾保险工作,将实施全域巨灾保险工作列入2024年民生工程。

二问:

如何贯彻落实《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

么树军委员:今年1月14日起《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正式施行,请问市应急管理局在贯彻落实《条例》规定,提升我市防汛避险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应急局局长顾俊旺:我市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扎实推动《条例》落地落实。

一是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推进《条例》宣贯工作。2月24日,我市召开市政府常务会,组织专题学习《条例》,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有序推进《条例》学习宣贯。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督导检查人员6656人次,开设专题、访谈283个,组织知识竞赛100场次、咨询展览226场次,张贴宣传标语2282幅,制作宣传展板421个,印发宣传单(册)12.6万余份,在各类媒体发布信息867篇。

二是聚焦重点内容,认真组织防汛业务培训。全市围绕《条例》举办培训班550次、座谈会358次,培训相关人员14762人次;督导生产经营单位举办培训班1474次,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6947人次。今年以来共组织防汛责任人履职能力相关培训61次,培训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3932人次,其中涉及去年汛后新上任责任人73人次。

三是科学修订预案,深入开展避险转移演练。先后4次修订完善防汛避险人员转移预案,全市县乡村已实现三级预案全覆盖。全市共明确受威胁区域村(社区)686个,涉及受威胁人口48.2万人。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防汛转移避险专项应急演练1102次,参与人数5.2万余人次,且全市686个受威胁区域村(社区)全部于汛前完成演练。

四是加快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防汛度汛安全。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市199个乡镇级短期避难场所建设(避难面积81万平方米)和5184个村级紧急避难场所建设(避难面积218.4万平方米)任务,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和床铺、饮用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配备,全面保障转移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五是充实防汛力量,安全防范应对强降雨。现阶段市、县两级共储备物资总价值5128.48万元,将市级价值650万元物资前置至重点防洪部位、区域16个点位。主汛期以来,持续督促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值班备勤。我市于7月24日、7月30日、8月9日3次启动市级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相关县(市、区)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35次。强降雨期间,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1657人,组织基层应急抢险队伍前置至686个受威胁区域村(社区)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区、河道行洪隐患区等具体风险区域,安全防范应对4次强降雨过程,未发生因洪涝灾害人员伤亡。

么树军委员:据了解,为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市今年正在推动巨灾保险,此项工作还被列入了2024年度民生工程。请谈谈我市开展巨灾保险工作的进展?发生灾害时,巨灾保险是如何提供保障的?

市应急局局长顾俊旺:2024年1月26日,我市在全省12个地级市(区)中率先印发《唐山市巨灾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唐政办字〔2024〕9号),其亮点在于坚持“三个全覆盖”(自然灾害种类全覆盖、唐山辖区内人口保障全覆盖、财产保障全覆盖)的原则,通过保险机制预防和分散自然灾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负面效应的风险,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月,全市“两会”将全域巨灾保险确定为2024年民生工程项目。鉴于《河北省综合巨灾保险方案》(冀应急〔2024〕4号)于2024年2月7日印发,我局结合市方案、市“两会”精神和市领导有关工作要求,经认真研究,并再次征求市有关部门意见,提出了调整叠加实施巨灾保险的方案,市政府领导已批准,目前正在履行招投标程序。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一、关于保费。首个保险协议期为2024年至2026年,共3年,每年保费为770万元,由市级财政全额承担,每年累计保障限额合计2.1亿元。

二、关于地震灾害。按震级进行指数型赔付,累计保障限额为0.5亿元,保障范围为因地震灾害造成唐山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人员死亡、住房破坏、公共基础设施损毁、应急响应等方面。当唐山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震源深度在100公里以内,震级达到5.5级(含)以上时,启动理赔程序,按照地震震级对应的赔付金额予以理赔,在赔付金额内,优先用于人员死亡抚恤及居民住宅房屋损失赔付,剩余部分由承保机构赔付至市财政,统筹用于补偿因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所产生的应急响应、灾难救助等费用。

三、关于除地震外的其他自然灾害,累计保障限额合计1.6亿元,保障范围为:人员死亡、居民住宅房屋及室内附属设施损失和应急响应费用损失。

三问:

水利部门如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工作

龚艳红委员:水利部门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力量。请问市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哪方面自然灾害防治,主要职能是什么?今年是如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工作的?

市水利局局长李鸿祥:按照《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第六条要求,市级人民政府水利部门负责水旱灾害防范相关工作,我局按照水旱灾害防御职能,主要聚焦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抗洪抢险技术支撑三大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水工程作用,保障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全面胜利。今年我市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开展如下:

一、及早谋划部署,掌握防御主动。汛前,编制《2024年唐山市水害灾害防御手册》,落实“人头对人头”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2046人,组织培训3720人次,修订完善各类预案331个,巩固水库山洪灾害防御企业微信群,打通由市到村的指挥、责任、通讯“三个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制定印发《唐山市2024年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督导各县(市、区)开展防汛隐患全覆盖自查,成立由局领导带队的八个检查组对各县(市、区)和局属单位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督导检查。建立动态管理清单,明确整治主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目前已开展第4轮次汛中检查。

二、强化监测预警,跑赢灾害发展。主动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工作机制。一是提早开展预警。汛期,唐山水文勘测研究中心水情组驻我局联合办公,印发水情简报76期,水情预警信息16期,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响应4次,水旱灾害防御三级响应1次。联合气象部门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9期,发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短信2300万余条,通过唐山市水旱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平台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2000余条。二是及时提醒叫应。落实预警“叫应”机制,一旦观测雨量站点超过每小时30毫米,立即对相关县(市、区)进行“叫醒”,提示相关乡镇进行防范,做好避险转移准备。三是开展抗旱工作。密切关注气象情况,及早研判旱情,结合水文部门发布旱情简报19期,积极协调上游水库管理单位,为滦下灌区、陡河灌区抗旱引水5.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我市春旱情况。

三、精细调度工程,全力应对洪水。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455.4毫米,比去年同期(322.1毫米)多41.4%,比常年同期(378.6毫米)偏多20.3%。我市遭受台风“格美”及多次强降雨影响,各行洪河道均发生不同程度涨水过程。我局充分发挥防灾减灾职能,精准调度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为全市安全度汛作出水利贡献。在7月29日强降雨过程中,邱庄水库削峰率达87.7%,陡河水库削峰率100%。8月9日晚,遵化市上关水库上游承德地区发生局域性强降雨,我局果断调度上关水库,适时多次调整上关水库泄量,上关水库实现削峰率达85.86%,保障了水库下游行洪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局上关水库泄洪调度做法,得到省水利厅领导充分肯定,要求我局总结经验做法。截至目前,陡河、邱庄两座大型水库拦蓄洪水总量达7360万立方米。

四、加强技术支撑,夯实防御基础。积极落实人防技防工作,充分发挥防汛抗洪抢险技术支撑的重要职能。一是落实物资储备。全市水利系统共建立市、县两级防汛抢险队伍17支、548人,储备防汛、抗旱物资28余种、总价值741.06万元。二是完善专家队伍。完成专家库补充调整,建立共9组57人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驻场一线指导。8月10日,遵化市魏进河下游河道发生漫溢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赶赴现场,全程驻点指导,结合属地政府和应急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工程施工,为河道封堵和护岸修复治理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四问:

我市近年来在城市防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玉升委员: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城区地面硬化面积越来越多,虽然经常看见城市管道改造工程,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短时强降雨强度增加,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也明显增大。请问,我市近年来在城市防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城管局局长王树林: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防汛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多发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深刻汲取郑州、涿州城市内涝灾害的惨痛教训,坚持把“防内涝风险、保城市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全力保障城市平稳度汛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重点狠抓防汛指挥体系建设。一是强化防汛指挥调度。充分发挥市城市防汛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压紧压实城市防指成员单位汛前、汛中、汛后工作责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决策、统一调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区、企”联防联控工作合力,确保城市防汛工作指挥有力、组织有序。二是细化防汛方案预案。结合唐山城市汛期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市级城市防汛应急预案,每年入汛前,组织城市防指成员单位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全面做好防汛抢险各项准备工作。三是优化防汛要素保障。投资450万元新建城市防汛指挥调度中心,对重点易积水区域实时监控,投资1962万元,购置龙吸水、拖挂式移动泵车等21部强排装备,移动强排总能力达到33100m^3/h。对34座城市下穿式地道桥配备安装视频监控、警戒水位标尺、逃生爬梯,施划等高水位延伸警戒线,确保紧急情况下市民生命安全。

二、重点狠抓城市防汛工程实施。一是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完善市中心城区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及人工湿地等配套设施,加强对雨水的源头消纳与净化。通过增加节制闸、围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南湖调蓄能力,增加调蓄容积200万立方米,升级闸坝智能化调控系统,实现降雨前5小时内释放调蓄库容。二是提升城区排水系统。筹划实施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河道清淤7.1公里,改造老旧雨水管网3.8公里,新建雨水管网2.5公里,升级雨水泵站36座,全面打通了防汛排涝通道堵点。三是改造易涝积水点位。针对2022年“8·18”强降雨造成的城区道路积水点,逐一分析积水原因,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先后完成1398处市政道路收水口改造,累计补齐修复窨井盖566处,消除易积水区域13处。

三、重点狠抓防汛备汛组织工作。一是做好防汛设施维护。每年3月份开始,组织对市中心城区及古冶区、丰润区城区1165公里雨水管网、6.3万余座雨水检查井、收水井,36座雨水提升泵站开展管网泵站清淤、设施设备检修等工作,确保防汛设备设施完好率100%。二是做好防汛隐患排查。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组成排查整治工作专班,重点对在建市政工程、低洼易涝区域、地下管网设施、城市公园山体、户外广告牌匾、亮化照明设施等领域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深入排查,确保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到位。三是做好防汛宣传引导。印发城市汛期安全知识明白纸,同时用好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城市防汛安全知识,提升广大市民防灾避险意识,增强知险避险能力。

四、重点狠抓防汛处置能力提升。一是强化雨前应对。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交警等部门联合会商,动态监测研判雨情汛情趋势,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协调城区河道降坝,提前预置强排设备,保持雨水泵站热备,严阵以待应对雨情。二是强化雨情处置。加强重点道路低洼和下穿地道桥易积水路段巡查检查,积水超过30厘米时,果断采取断交措施,协调交警疏导交通,及时组织强排消除道路积水,保障市民安全出行。三是强化雨后检查,及时组织雨水管网清淤、收水口清掏、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同步开展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照明亮化、广告牌匾巡查检修,加强雨后城市环卫保洁,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王玉升委员:2022年8月市区发生五十年一遇的强降雨,造成中心城区西半部排沥河道漫过市政路面,道路和立交涵洞出现大范围积水。近几年在城市排水防涝方面是否存在着排水不畅问题?导致城区道路低洼地段发生积水,怎么才能有效解决积水问题?

市城管局局长王树林:2022年8月18日我市城区平均降雨量166.4毫米、最大降雨量249.2毫米,达到五十年一遇。强降雨期间,青龙河南新道桥段洪峰流量一度达到132m^3/s,河水漫过路面,城区范围内市政道路、下穿式地道桥、涵洞出现大范围积水。针对“8·18”强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我局专门聘请全国顶尖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团队进行把脉会诊,因城施策、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科学制定了城市内涝防治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是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运用海绵技术措施,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和重大功能区建设等方面,明确各地块、各项目管控指标,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河流与水系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透水铺装、人工湿地等海绵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和调蓄能力。二是谋划南湖退水工程建设。树立防涝先治河理念,优先完善南湖调蓄工程,改造提升南湖退水能力,将原煤河、老陡河2路退水通道改造拓展为龙泉河、西排干、煤河、老陡河4路退水通道,改造后总退水能力将达到80m^3/s,主汛期前腾空现有行洪能力河道蓄水,防止城区发生内涝。三是提升城西片区排涝能力。市中心城区环城水系西北段全长12.3公里,不具备汛期行洪和城区排涝功能。谋划实施唐山新城排水渠工程,能够尽快解决站前路以西、长深高速以东范围内没有排沥出路的问题。同时,谋划实施站前路雨水箱涵改造工程,龙富道以南沿西北水系东侧绿地新建排水箱涵,满足沿线雨水管道接入条件,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四是改造城区老旧排水管网。目前主城区尚有69公里老旧雨水管网存在功能性、结构性缺陷,导致管网排水不畅,极易造成道路积水,诱发道路塌陷。对此,应尽快对主城区老旧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和专债资金支持,逐步开展排水管网设施改造,提升城市排涝能力,确保城市汛期安全平稳运行。

五问: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分布情况如何

杨学山委员:我市地貌丰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请问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分布情况如何?针对这些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市资规局副局长何建辉:我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主要涉及11个县(市)区。遵化、迁西、迁安山体风化强烈,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丰润山体坚硬,易发生崩塌;古冶、开平、路南、路北、丰南、玉田等地存在大面积采煤塌陷;市区及滦州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比较发育。年初,我局组织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隐患核排查工作,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405处,威胁人口约1.6万人,财产约10.6亿元。

采取的防范措施:一是提前安排部署。年初,及时制发《关于做好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地灾防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今年汛期,两次组织召开全市地灾防治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决打赢主汛期地灾防治的攻坚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监测预警。每年6月1日起,联合气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加密会商研判频次,多途径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做到地域全覆盖、人员无遗漏。今年入汛以来,共发布预警和防灾提醒32次,发送短信27500余条。三是加强督导检查。我局成立8个汛期地质灾害督导组,每个组由一名局领导带队,对11个重点县(市)区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今年累计检查高风险地灾隐患点70余处,确保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地、落细、落到实处。四是坚持群测群防。全市405处地灾隐患点全部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管理台账,逐点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发放避险明白卡,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五是落实驻守制度。每年6月1日起,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地灾防治技术人员(5组14人)下沉一线,协助相关县(市、区)做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巡查排查、险情调查处置、群测群防技术指导等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极力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六是加强排查处置。按照“汛期不过、排查不止”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群测群防员认真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今年全市累计出动人数1400余人次,车辆650余辆次,排查隐患1200余点次。七是强化避险转移。严格落实《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有关要求,7月29日-31日,8月19日-21日,两次强降雨期间,及时下发通知要求相关县(市、区)资规部门协助地方政府转移受威胁群众。截至8月底,累计转移群众涉及14个乡镇24个村78户221人。八是强化汛期值守。严格落实汛期值守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加强抽查检查力度,确保地灾防治人员全部上岗到位,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六问:

今年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兰丽萍委员: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4年农业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请问市农业农村局,今年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印玲:今年以来,我局党组(扩大)会、局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安排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立足抗灾夺丰收,全面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

一是立足于“防”,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强化学习培训。通过业务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人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知识和技术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印发《重要农业气象专报》3期、《春耕春播、夏收夏播气象服务专题》25期。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快捷性,在主汛期多次强降雨过程和受“格美”台风影响期间,第一时间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健全会商机制。工作中,注重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对接会商,构建起常态化、系统化联席工作机制。完善《唐山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实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筑牢农业生产安全防线。

二是致力于“减”,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制定《唐山市2024年主要粮油作物防涝减灾技术建议》等一系列技术指导文件,强化田间管理,科学运用肥水,统筹发挥抗旱补墒和应急排水作用,预防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夏粮方面,大力推广“一喷三防”,实施病虫害防控229万亩次,夏粮播种面积181.29万亩、单产400.64公斤/亩,总产72.63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秋粮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为秋粮丰收和全年粮食丰收提供强力支撑;积极争取多项资金支持,用于开展玉米、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以及玉米“一喷多促”(带药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目前已实施作业面积71.1万亩。

三是聚力于“救”,提升救灾救助能力。摸排受灾情况。强降雨过后,立即组织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逐镇逐村(户)开展全面摸排,详细调查是否受灾及受灾基本情况,了解受灾群众需求,建立工作台账。组织实地核查。特别是针对7月29日-31日、8月9日-10日两次强降雨,我局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赴迁西、遵化等地,展开相关评估工作。开展精准帮扶。组织种植、畜牧、渔业生产方面专家,分行业提出具体防灾减灾补救措施,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及时通知到生产主体,指导企业和农户落实科学应对措施。推进农业保险。积极推动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目前玉米承保面积245.89万亩,稻谷71.09万亩,承保覆盖率分别为68.87%、93.59%,已承保奶牛养殖场175个、能繁母猪6.21万头、育肥猪280.42万头,承保覆盖率分别为92.11%、89.99%、128.29%。同时督促指导乡镇、村对接保险公司及时进行理赔,切实降低农户经济损失。

七问:

我市在提升房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石海涛委员:唐山位于华北平原构造带东北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房屋结构安全备受社会关注,请问我市在提升房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住建局副局长马海波:近年来,市住建局认真落实部门职责,通过严格控制房屋抗震设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危房改造、农房抗震加固改造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房屋结构安全不出问题。一是实施农房抗震改造。对地震断裂带周边农房,灵活采取整村搬迁、局部搬迁、原址加固三种方式,实施农房抗震改造。目前已累计改造46102户,投入资金14.7亿元,惠及群众15万余人。总结形成了“钢结构托换”“圈梁构造柱”“钢丝网砂浆面层”“高延性混凝土”“局部加固法”等5种通用技术方案,低成本、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为后续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印发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推动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技术保障。二是认真开展房屋安全排查鉴定,对发现的可疑危险房屋逐一登记,建立台账,按照“一房一策”实施管控措施,现已完成210.6万栋城乡自建房排查工作,其中经营性自建房7.8万栋,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共465栋,已全部落实分类整治措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基本摸清了全市经营性自建房底数,掌握了房屋安全现状,首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台账。总结形成《自建房领域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手册,梳理主要安全风险隐患点,提升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标准,有效维护自建房屋安全。三是加强房屋抗震源头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在房屋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通知》要求,在高烈度设防区的新建三层以上(含三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建设工程中推广减隔震技术,确保公共场所抗震安全。四是狠抓工程质量监管。将全市1万多个单位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质量与非结构构件抗震措施纳入监管重点(2024年监管5932个),强化减隔震工程的巡查力度,督导施工、监理单位认真落实各项抗震设防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施工验收,坚决杜绝将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降低抗震性能。五是强化应急救灾能力建设。修订完善《市住建局地震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市住建局防汛应急预案》及建筑施工等专项应急预案。设立了371人的建筑工程及房屋安全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房屋安全领域专家68人。督促指导各级各单位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共计2893次,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减灾救灾能力。

石海涛委员: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时,我市在供气、供热方面有哪些应对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

市住建局副局长马海波:我局始终把供气、供热作为保民生头等大事,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燃热防灾能力。

燃气方面:一是印发了《唐山市城市燃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唐山市气代煤事故应急预案》,组建了118支燃气应急抢险队伍,配备了抢险车、发电机等应急物资8000余台(套),1042名应急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做到人、车、物资“三定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全员应急能力,确保救援及时高效。二是开展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将2024-2025年燃气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纳入今年改造计划,改造燃气老旧管网84.3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39公里,大幅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三是组织推进燃气两项智能化工程。全市计划投资27.7亿元,为275万管道燃气用户加装物联网燃气报警装置,在中压燃气管线和相邻地下空间安装物联感知设备5.7万个,实现燃气泄漏的实时监控和报警处理。目前各县区均完成方案印发、安装摸底和项目入库,计划通过申请超长期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落实项目资金。截至目前,6个县区项目已通过国家审批。四是强化燃气安全宣传。以燃气安全检查、燃气使用、应急处置为重点组织开展全市燃气安全专题培训5次,饭店、学校、医院等机构负责人及燃气企业、农村“两员”共2万余人参与了培训,切实提升燃气安全使用和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供热方面:一是印发了《唐山市城市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组织架构、风险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灾后重建、应急保障等灾后处置各项流程,各县(市、区)同步制定本地应急预案。如遇自然灾害影响供热,将按照预案严格执行。二是冬季如遇自然灾害影响百姓供热,将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供热企业施行“压非保民”措施,压减非必要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供热量,最大限度保障居民供热。三是为最大限度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我局一直持续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开展“冬病夏治”及老旧管网改造工作,今年完成维修维护热源9座,热力站1625座,管网120.143公里;完成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项目7个,完成改造8.4公里。四是为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我局与各县市区属地政府、各热电厂、供热企业等建立了紧密联系,如遇自然灾害,将第一时间启动协调联动机制,联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五是为最大限度保证自然灾害期间热源保障能力,我局持续组织相关重点县区进行热源能力提升建设,大唐北郊电厂、大唐丰润电厂今年已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现有供热能力;市能源集团、丰南区、滦南县已开始着手建设应急调峰热源,以备不时之需。

八问:

如何做好交通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准备工作

米振煦委员:交通运输系统在《条例》中担负的职责是应急运输保障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造成道路受损维修及抢通应急处置等。近年来恶劣天气多发频发,公路基础设施、车辆运输、建设施工安全隐患大。请问我市如何做好交通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准备工作,怎样提升交通行业应急管理水平?

市交通局局长任国军: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紧盯“人车路企”四要素,做好“防查改联”四环节,在《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的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坚定有力的措施:

一、工作监管立足于实,筑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根基。一是压实防灾主体职责。制定交通运输《防灾减灾救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压紧压实县区、部门、企业各方责任。二是注重宣传教育。全系统开展《条例》培训班座谈会204次,培训1549人次。三是强化督导检查。由局县级干部带队,成立12个督导检查组下沉一线;常态化组织行业领域安全专家查隐患。

二、隐患排查立足于早与全,及时做好行业安全风险防范。全系统累计出动检查组3938组次,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路段4529家次,排查整改一般隐患3737项、重大隐患815项。公路运营领域,对全市263处干线公路高边坡路段、2047座桥梁、3座隧道开展全面排查。工程建设领域,对20个在建项目开展“施工驻地和人员密集场所防灾”专项治理。运输领域,紧盯全市43家客运企业,103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3903家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和15个客运站。对运营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维护车辆安全性能,保证车辆的抗灾、抗险能力。

三、应急建设立足于防,稳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预案管理。修订综合应急预案和防汛预案等13个专项预案,做到大灾面前有预案、应急处置有秩序,紧急救助有保障。二是提升应急响应。全系统成立23个应急工作专班,畅通市、县“两级叫应”渠道。组织开展隧道突发事故处置、道路运输防汛、施工驻地临灾应对等多场景、多领域应急演练70余场次。三是夯实应急基础。全系统建强59支、1876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储备应急客车、货车682辆、备足编织袋10万余条、锹镐4000余把,水泵44台,发动机23台等应急抢险物资。一旦发生重大公路损毁灾害,按照“先干线、后支线,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全力开展抢险保通。四是强化部门联合。与公安、气象等部门协调联动,研判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五是强化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遇有突发事故险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高效处置应对。

九问:

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在地震救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昌彦委员:《条例》明确规定,消防部门应做好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工作,我市属于地震多发频发城市。请问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在地震救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应对措施?

市消防救援支队长王长忠:改革转隶后,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着眼“大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了多部门会商研判、预警响应机制,广泛与社会应急力量和企业建立联勤联动联保协作关系,构建了畅通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组建了包括“管理、搜索、营救、后勤、医疗”五大能力模块的110人重型地震救援队,定期集训、联合演练,形成“一队多点”的力量编成。承办了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地震救援关键技术培训班,推广我支队地震灾害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和能力建设经验。研究编制了《地震救援调度指挥全要素手册》《地震救援基础知识手册》《地震救援专业队标识化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资料,破解地震救援过程中“断、慢、乱”等瓶颈问题。圆满完成了3次全省地震灾害跨区域增援实兵实装实地拉动演练,取得2项科目第二名,3项科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用实战检验了队伍的应急救援专业建设成果。

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统一编制了包括前突力量、专业队、机动力量在内的分级响应预案、受援对接方案,以及地震救援力量投入灾区开展救援后辖区保卫力量布防调整预案。地震灾害发生时,支队、大队、站三级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利用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无人机等器材装备,通过徒步运转、无人机建模、多点位传输等方式,第一时间收集灾情信息,确定震中位置,开展灾情评估,为全盘信息收集掌握提供关键辅助决策支撑。同时,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了运兵、宿营、淋浴、饮食、冷藏、油料、卫生、医疗、物资运输、器材模块等保障车辆,增配了防护、侦检、破拆、救生、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2000余件套,实现了器材装备分类标识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代储等方式,与社会联勤联保单位建立了工程机械、食品药品、油料补给、装备配件等社会资源储备和应急调配机制,与机场、铁路等单位签订跨区域远程投送保障机制,做到了“模块化”物资储备,“一键式”快速调集,“多渠道”远程投送,进一步做好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的战斗准备。

孙昌彦委员:检查中发现,我市应急救援队伍存在专业队伍数量较少、救援设备设施不足等问题,综合救援能力还有加强的空间。请问,目前我市各类灾害救援力量是否充足?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应急局局长顾俊旺: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共85支、6429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18支、1071人。为持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我市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持续推进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印发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工作方案,持续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工作机制、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指挥大厅等重点要素。强降雨期间,依托市智慧唐山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接入19个县(市、区)防汛指挥调度平台信息,构建全市一体化防汛指挥调度体系,贯通纵向指挥部平台连接,强化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实现了对全市防汛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

二、统筹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安全生产、森林消防、抗洪抢险、地震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将民兵和社会应急力量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参与较大及以上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和军地协调联动机制,有效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军地双方联合开展防汛勘察和抗洪抢险军地联席会议,加强信息共享。

三、切实强化应急演练比武水平。6月28日,唐山市在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训练基地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能、体能比武竞赛活动,共计57支代表队、600余名队员参加,有效检验提升了队伍综合能力。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累计组织开展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拉动演练活动25场,参与人数900余人,调动各类应急救援装备、车辆1100余台(套),切实强化汛前应急准备。

四、大力提升救援队伍资金保障。积极申报唐山市基层防灾工程国债项目,为1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7支县级应急救援队伍、136支乡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类、抗洪抢险类、森林(草原)火灾救援类、水域救援类、综合保障类等各类设备3245台(套),总投资0.76875亿元,大力提升救援队伍装备设备实战水平。

五、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值守备勤。主汛期以来,持续督促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值班备勤,统筹消防、森防应急力量,切实发挥专业技术装备优势,有效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强降雨期间,全市各专业救援队伍备勤632人、应急装备321台(套),组织基层应急抢险队伍前置至686个受威胁区域村(社区)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区、河道行洪隐患区等具体风险区域,加强巡查排查,遇有险情及时处置。 (记者媛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