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人正在整理成品。 赵志鹏 摄
本报讯 (记者李雪松 通讯员梁中凯、王喜增)“咔嗒,咔嗒……” 近日,走进迁西县磨石庵村家织布合作社,阳光透过斑驳的门窗,洒在了几位年长的妇女身上,她们正坐在织布机前,手指灵巧地穿梭于纱线之间,编织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布匹。
床品三件套、千层底拖鞋、围裙、布包,屋子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织布成品,墙上还挂着浆洗、打线、走线、过项柱、项线等手工织布流程的图文讲解,房间每个角落都在诉说对传统的坚守。
“我们村的家织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年间。”磨石庵村党支部书记高淑飞精明干练,快人快语。据她介绍,村里上到80多岁老妇,下到10多岁的女孩都会这门手艺,经过一代代磨石庵人对手工家织布工艺的不断改进,目前已传承至第四代。
如何将老手艺打造成特色产业并得到有序传承?2019年,刚刚上任党支部书记的高淑飞开始思索。她召集村民代表通过集体商议并多次外出考察,最后决定成立合作社,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将手工家织布推向市场。随后将村集体活动场所改造成织布手工制作厂房和展厅,并将村内妇女生产出的家织布进行标记后统一销售,然后根据每名妇女织布的销售数量全额返还给本人,村集体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谈起手家工织布的优势时,高淑飞自豪地表示,她们村的手工家织布是由100%全棉线湿织而成,织出来的布质地紧实,不卷边、不起皱、不打滑,具有冬暖夏凉、质地柔软、吸汗透气的特点,深受大众青睐。
62岁的韩玉翠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熟练地穿梭着纱线一边回忆,她8岁就和妈妈学织布,至今已有50多年。如今,8岁的外孙女也在和她学织布,“传统既要保护更要传承,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家织布。”
“村里很多孩子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都会来这里跟我们学织布。”67岁的董瑞芝作为这门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除了自己织布,还担任着村里的“教员”。遇到想学习手艺的人,她总是倾囊相授,这项传统技艺在这台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织布机上薪火相传。
“麻线拧成绳”。目前全村有40多户家庭参与家织布制作,并成功申请了县级非遗。如今的合作社将大家集中起来,由供应商统一提供原材料,大大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并依托网络平台大力宣传,逐步打出了品牌效应,吸引了众多北京、天津等地的顾客上门采购。目前,全村年均织布量达到了1.5万米,收入20万元左右。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她们坚守着古老的手工技艺,每一寸布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手作的温暖,在这个小小的合作社里,她们用双手织出了一幅幅甜美生活的画卷,也织出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