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绿”潘家峪 带火乡村游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国海涛)位于群山深处的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曾经是华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日军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峥嵘岁月却永远牢记在国人心中。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朴实无华的村庄诉说着红色故事。

近年来,丰润区充分利用潘家峪惨案遗址特有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投资5000多万元修通了通村旅游路,打造了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红色综合景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凭借着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潘家峪旅游“火了”,每年接待游客25万多人次。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列展精良、讲解生动,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潘家峪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抗战的光辉历程。”带孩子来参观的周杰对这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印象深刻。

“用朴实的语言讲解动人的故事,与参观者互动交流变得更加生动详实,效果非常好。”潘家峪纪念馆馆长周学军介绍,依托“红色讲堂”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也让潘家峪纪念馆变得更有深度和内涵,人气高涨。

走出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潘家峪村漫山的绿色让身处都市的市民禁不住放飞自我。如玛瑙、似翡翠的葡萄依如抗日烽火时期,给整个山村洒下清凉和清香;热气腾腾、香喷喷的“拥军饽饽”引得游人争相购买;一间间朴素却干净的餐馆给参观的游客提供了休息用餐的场所……

潘家峪村地处北纬40度,四面环山,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生长。登高远眺,葡萄藤藤相连,架架相接,整个村庄都掩映在葡萄架下。亮如玛瑙、翠如璞玉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主导葡萄品种“龙眼”在全省同类品种检测中名列榜首,甘甜怡口,切而不流。《人民日报》盛赞其为“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

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1300余亩,年产“龙眼”“红星”等优质葡萄200多万公斤,远销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村里还建起了现代化冷库,让潘家峪葡萄摆上了城里人冬天的餐桌。如今,葡萄、苹果、梨等干鲜果品,已成为潘家峪人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除了盛产葡萄,潘家峪还产梨、栗子等,自古潘家峪人就有用栗子面、栗子馅儿蒸饽饽的风俗。村民潘丽华做的“拥军饽饽”远近闻名,当年奶奶把香喷喷的饽饽送给抗日英雄,现在潘丽华把同样香甜的饽饽卖给游客,迎来四方宾客。“‘五一’‘十一’潘家峪游客最多,每天可以卖2000多个饽饽,一个月可以卖出三四万个饽饽。”潘丽华喜滋滋地说,“一年仅卖饽饽就可以挣七八万元。”

提起潘家峪的农家饭,更是让人垂涎欲滴。“铁锅炖鱼”“柴鸡炖蘑菇”“野菜小炒”……光听名字,就能勾起游客的食欲。餐馆干净卫生,好多食材都来自山上或农户自家菜地,“纯绿色 无污染”令广大城里游客为之向往。

喜鹊巢农家乐,依着山坡,被满院子晶莹玉翠的葡萄和各种形态葫芦装扮得分外别致。节假日,这里天天游客爆满,生意兴隆。

“现在来潘家峪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借‘红色旅游’东风发展绿色经济,带火了农家乐,我每年纯利20多万元。”开了10年农家乐的赵海永喜滋滋地说,像他这样的农家乐全村现在有10多家,生意都非常好。

这里奋斗的百姓,珍视祖先留下的红色遗产,发展旅游、农家饭、特色种植,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村民们传承红色精神,用勤劳双手致富,乡村面貌整体改观,小康生活大步向前。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