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回佳佳)10月29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加快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关爱对象不断拓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构建了从“兜底保障”向“分类保障”、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的新格局。
建立工作台账,分类包联帮扶。全面精准摸排,建立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工作联络小组,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并全部纳入监测体系。健全完善台账,目前全市3.3万名流动儿童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逐人落实关爱服务基础清单。1.3万名困境儿童按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两补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进行分类,“一人一档”记录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和帮扶需求,每季度动态更新。“1+3+N”包联帮扶,招募1192名“爱心爸妈”,与所有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关爱帮扶。
提升保障水平,落实保障政策。严格落实儿童福利政策,为324名孤儿、86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补贴,8500余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儿童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3100余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纳入两项补贴范围。开展“明天计划”项目,36名孤儿接受医疗救治和免费体检,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资助118名年满18周岁仍在校就读的孤儿,每人每学年1万元。全面落实监护责任,今年以来,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204名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临时监护、护送回家、心理关爱等服务。多部门合力监护,构建了“检察官+儿童主任+妇联主席+五老+专业社工或志愿者”一体化工作模式,重点解决困境儿童落户安置、临时监护、司法救助、监护权转移、打拐救助、家暴庇护等跨部门、跨区域问题。
健全服务体系,满足儿童需求。四级体系有效联动,推进“两中心一站一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建成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家、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4家;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31个,实现全覆盖;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点1684个,覆盖率27%;27家社工机构、414名社工为困境儿童提供救助保护服务。人才队伍更加优化,建立常态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培训机制和多部门业务宣讲人才库和资料库。心理关爱不断加强,市儿童福利院、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均设置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为有需求的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关爱帮扶全面开展,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关爱服务活动百余次,依托慈善协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走访慰问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5900余人次,发放慰问物资180余万元。完成“微心愿”千余个。开展金秋助学,市县两级慈善协会、救助基金会、市福彩公益金投入201.85万元,资助全市2024年1228名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