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曹妃甸十农场

农业机械化让稻农“很清闲”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张景生)金秋十月,处处金黄。日前,在曹妃甸区十农场兴唐村孙永双的稻田里,一台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不到3天时间,他的130亩水稻就收割完成。看着一袋袋籽粒饱满的稻谷,孙永双高兴地说:“还是机械化好啊……”

十农场有水稻种植面积3.4万亩,是我市著名的水稻产区,种植历史已有近70年。近年来,该场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同时将稻田向懂农技、机械设备多的种田大户倾斜,涌现出了150多个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专业户。这些种植大户,因为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干完一年的农活儿还都觉得“清闲”。

“我今年57岁了,年轻的时候就在村里承包稻田,那时候一年最多承包30亩地,春种秋收全部是人工。10月水稻成熟,一家人全部出动,用镰刀割、人工捆,算上打场得忙到腊月,虽然天气一天天变冷,可我们每天都是挥汗如雨……现在可好,我每年都承包稻田150亩,收割只几天工夫就完事了。”说起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正在使用收割机收秋的和新村林树森十分感慨。

据十农场场长李顺华介绍,该场普及水稻种植机械化已经有10年时间,一些农户看到购买农业机械有国家补贴,就根据自身情况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水稻收割机、无人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除自己使用外,还对外出租作业,收入大幅增加。而对这些“很清闲”的种田大户,农场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培训为他们提供第二职业,有的去了曹妃甸钢厂上班,有的在场内民企工作,每月都能挣五六千元工资。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