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种地130亩 产粮12.7万公斤

古稀老农: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本报记者 梁赞英 通讯员 杨柳青

78岁、130亩地、产粮12.7万公斤……当这些关键词叠加在一个老农身上时,不禁让人惊叹:这个老人真够拼的!

这位老农名叫赵人太,家住丰润区李钊庄村,老人成立了家庭农场,土地是从十几户乡亲们手中流转的,全部种植小麦、玉米。“今年40亩冬小麦亩产600公斤,40亩春小麦亩产400公斤,总产量4万公斤;50亩春玉米亩产700公斤,80亩夏玉米亩产650公斤,总产量8.7万公斤,小麦玉米两项合计12.7万公斤。”老人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季节玉米、小麦的收获情况,“看着这些数字,我心里高兴啊,俺庄子才600来人,这些粮食够整庄子的人吃一年了。”

赵人太包地种粮始于2009年,那年他63岁,“看到庄子上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地没有人种,我心疼啊!”本该放弃重体力农活儿的老人毅然承包了50亩地开始大面积种粮。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承包的地块逐年增多,到2018年最多时达到150亩。

别看赵人太岁数大,种地却很细致。就说选品种吧,每年夏播结束,他一有时间就要到本村及附近村的地里转悠,一直转到秋收。“我看别人家种的啥品种,适不适合这儿的环境,田间表现好不好,产量高不高,为自己买种子摸个底儿。”2020年秋季雨水大,气温高,玉米田病害严重,赵人太发现其中一块玉米地“青秆绿叶棒子大”,第二年就选种了这个品种。2021年,村里七成玉米田因高温减产,唯独赵人太种的玉米获得大丰收。

除了犁地、播种,浇水、喷药、施肥等活计赵人太都是自己干,“割完小麦、种上玉米,浇地是最累人的,头顶着烈日,汗水往眼里流,一干就是一整天,午饭是儿媳妇送到地里的。”虽然很辛苦,赵人太却舍不得顾短工,“一个人工每天200块钱,得种多少粮食?起个早贪个晚,累点苦点,咬咬牙也能干得过来。”

在村里,赵人太家的生活条件也是很不错的,他的儿子是大货车司机,月挣万把块钱;儿媳在附近企业上班,也有一定的收入,赵人太本不必受这份苦、出这份力。但赵人太心气大,劲头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每次想到这句话我就浑身有劲,起码要干到80岁,小车不倒只管推。”每到秋收时节,赵人太都会早早检修好设备,准备好春小麦种子和肥料,为第二年更好的丰收打好基础。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