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农人” 逐梦乡村沃野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静 田晨旭 刘赫垚

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新农人”不拘泥于传统农业种养模式,他们带着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技术手段,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在村支书王学永的记忆里,几十年来,上王峪村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车来车往。

如今,在北京郊区怀柔这个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的小村子,已经开了三家乡村咖啡馆。到了周末,仅河茵咖啡一天最多就要接待500多名顾客。

这间乡村咖啡馆坐落在距北京主城区约50公里的青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面向湖光山色,坐在树荫下的木椅上,迎着从湖面拂来的微风,静享咖啡香气的缭绕——人们从市区驱车一小时来到小山村,为的便是这一刻。

距离河茵咖啡仅200米还有一家嵄落咖啡。顺着山势,这家咖啡馆在山间高低错落地摆放着百余个座位,成为游客拍照打卡、家庭休闲的好去处。

上王峪村的蜕变,离不开咖啡馆主理人的努力和创新,让咖啡不仅是城市的标配,也成为乡村消费新时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新农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农民,是不断成长的农民。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高素质农民中,不乏“新农人”的身影,从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农民主播到民宿管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理想。眼下,一批批“新农人”正回到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认为,“新农人”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堵点的重要一环,他们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发展希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过去的夏阳村,村民多以毛竹、茶叶种植为生,家庭年收入1万元左右。多年来,这个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的小乡村发展模式从未改变。直到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届村支书鲍鑫让夏阳村的发展理念得以更新。

鲍鑫是一名“85后”,在夏阳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在镇党委书记的一次次邀请下,下定决心回村。

上任后,鲍鑫等村“两委”成员一致决定,在村里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的背景下,夏阳村不能只靠农业种植,“乡村发展不止在农业。”

安吉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结合实际情况,他认为,未来的夏阳村应在绿水青山中做文章。

一次回到上海,公园里露营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注意,鲍鑫意识到,露营经济或许能够成为夏阳村发展的新机会。

沿此思路,鲍鑫从清理闲置土地、改造村庄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开始,为发展露营经济打基础。起初,结合网络营销,鲍鑫和村民一起陆续开发了9个营地,占地面积约200亩。

但仅靠村里的资源,露营经济不易持久。鲍鑫等人认为,引入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关键。

率先抛来“橄榄枝”的是小红书,一方面他们看中了夏阳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与村“两委”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双方最终决定通过“保底租金+流水分红+服务经费”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小红书负责夏阳村运营,村“两委”做好配套服务。

眼下,夏阳村“生态露营村”品牌深入人心,2023年,接待前来露营的游客超过15万人次,村级旅游收入达到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97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245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增长10%。

夏阳村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与邻村签署生态补偿协议、设置每日露营人流量上限,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村党支部副书记黎波介绍。

发展赛道的转换,离不开无数像鲍鑫一样敢想敢干的“新农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不仅把乡村看作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更把乡村看作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农民的多元化就业空间、良好生态的供给空间和乡土文明的传承空间。

从全国范围看,“新农人”探索出多样化的农村发展新空间比比皆是,产业融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为中国乡村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这背后,既得益于国家的有力支持,更离不开“新农人”,以智慧为犁、汗水为种,精心培育出希望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今,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奔赴乡村沃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人群将超过1500万人。 (据新华社10月29日电)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