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珺 通讯员韩毅华)华北理工大学以服务地方、助力唐山高质量发展为己任,2019年以来围绕我市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积极推动校城融合,组织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骨干深入河钢集团、开滦集团、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对接10000余次,合作项目在全市各县(市、区)遍地开花,签订技术合同680项,合同金额近2亿元。
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文、理、经、管、法、艺、教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等教育层次和类别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北省文明校园。围绕“唐山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1-2025)”目标要求,以“深度合作、融合发展”为方向,学校加强和深化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项目合作,广泛搭建校企合作研究平台并依托平台捆绑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途径重点宣传推介学校成熟技术。
学校在钢铁制造工序节能降碳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助力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冶金与能源学院“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科研团队以张玉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内容涵盖冶金资源高值利用及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基础研究、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科研团队研发的“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煤烟反吹扫关键技术”聚焦高频换向放散煤气热工制度缺陷,利用自产煤烟消除公共管道内的煤气放散行为,能够降低轧钢加热炉煤气耗量3%-6%,蓄热体寿命延长150%-200%,煤烟中一氧化碳减排90%以上,实现单座加热炉减排煤气量2000万-3000万标准立方米/年。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迁安九江线材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钢铁企业成功推广应用,科研团队以项目总包方式承担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煤烟反吹扫技术升级改造项目22项,对钢铁行业技术进步及全流程绿色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王书桓团队创新性提出一种在炉内对熔渣脱磷并循环利用炼钢的工艺技术,缓解了当前转炉钢渣外排堆置、无法高附加值利用的难题,发挥了净化熔渣在下炉次内高效脱磷的特点,为低磷钢的冶炼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路径。该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河北钢铁企业产品质量升级,减少冶金工序固废及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推动绿色冶金健康发展。
学校在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煤与瓦斯动力灾害预测预报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助力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科研团队以郭立稳教授、张嘉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内容涵盖煤矿瓦斯防治基础研究、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科研团队与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成功应用并推广,近3年累计新增产能84万吨,抽采瓦斯利用纯量1082万立方米,累计发电544万千瓦时,为矿井瓦斯抽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丰富完善了煤炭绿色高效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学校在先进电催化材料、功能吸附材料、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孙晓然团队研发的“复合微生物原位修复河道水体技术”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不需给河道增加额外动植物负担,利用自然太阳能推动有机物分解、促进无机物无害化转化,激发河道水体中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无外来物种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无二次污染产生。为了提升曹妃甸区5条入海河流水质,孙晓然团队与唐山碧源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入海河流水体高盐、交换量大的特点进行了技术再研发、再创造。通过对5条河道进行现场踏勘、取水、检测、实验室试验、现场中试、正式治理等系列研究工作及现场应用,各河道水质治理效果明显,显著降低了水体中氨氮、总磷,水质标准均达到三类及以上。
2019年以来,为了实现科技工作与唐山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学校积极与企业联合新建科研平台35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17个;打造了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伍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等特色名片,47名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和28个河北省科技特派团派驻我市企业,协助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速了学校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受到派驻企业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