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省首家省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在唐山曹妃甸揭牌。
“这意味着河北向钢铁强省迈出了重要一步,彰显了河北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锻造钢铁工业强国的态度和担当。”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河北为什么要为钢铁业打造省实验室?它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省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综合类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全链条研发活动,旨在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2017年,浙江启动建设省实验室。此后,广东、山东、湖北、河南等省份,也纷纷延请学术大腕,发力省实验室建设。
各省缘何不约而同布局这一新赛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这样阐述:布局建设省实验室,既是地方层面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的主动探索,也是地方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的迫切需要。在国际科技环境复杂多变和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迭代嬗变双重背景下,区域竞争已不再表现为争夺某一龙头企业落户或是重大项目落地,而是向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竞争延伸,通过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构筑先发优势。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河北是钢铁大省,拥有特有的产业结构和天然的区位优势,在这里,攻克的技术可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实验室的建立是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河北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坚实的基础,是河北迈出这一步的底气。
河北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钢铁产业产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不仅拥有河钢集团这样的大集团,还形成了全国最大钢铁产业集群。
产业链完备,技术研发实力也十分强劲。
在钢铁领域,河北有华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等一批以钢铁冶金专业见长的高校,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也诞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比如,国际首创近零碳排、超短流程熔盐电解制备钢铁技术和焦炉煤气零重整氢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国内首发极端服役环境铁路辙叉用高氮高锰钢、高强高韧超厚海工齿条钢等多项产品;2060毫米断面不锈钢复合卷板打破国内最宽纪录……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唐山衔接京津,是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
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不足。
“我省钢铁产业实力雄厚,但大而不强、强而不尖,主要表现在研发力量缺乏有效整合,研发投入相对分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环节衔接不畅,导致高附加值产品缺乏,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不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当今,搞科技创新,单打独斗和包打天下行不通。
燕赵钢铁实验室要做的,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实验室已在华北理工大学测试中心、曹妃甸研发中心和河钢集团科创中心建设3个主基地,实施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在邯郸武安市建设实验室分中心,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8个联合创新平台,扩大创新生态圈;与河钢集团、首钢京唐公司等共建30个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样板工厂。
“我们不是传统科研机构,我们要做高校做不了、企业又不愿做的事,要承担能解决国家战略所需和‘卡脖子’问题的科研任务,让钢铁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燕赵钢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志南说。
已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370余人
省实验室不同于现有高校、传统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组织。
“省实验室是带有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基因诞生的,在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方面都有自主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在管理上,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科学家治理,让实验室具有科研立项自主权,确保能快速部署科研任务。
虽然挂名省实验室,但省里并不“大包大揽”。
据介绍,省实验室采取省科技厅主导、地方政府主建,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组建思路。比如在资金投入上,我省建立省市共同投入机制,探索并实行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2023年以来,省科技厅连续两年,每年定向支持实验室1800万元。同时,唐山每年按照不低于省级财政支持资金标准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还与河钢集团等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开展项目合作,撬动共建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获批筹建至今,实验室共筹集研发资金1.49亿元,用于开展科研工作。”杨志南说。
作为新生科研机构,如何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有实力的科研团队?
遴选实验室研发团队负责人时,实验室聚焦行业顶尖人才的培养引进模式,实行“院士+省内专家”双首席科学家制,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
项目承担方式上,由院士团队领衔,青年科技人才主要负责,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把方向、定大局”作用的同时,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大胆创新。
评估体系方面,实验室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类型人才采取分类考评和多元激励模式,探索设立绩效考评特区,对研究周期较长的前沿基础研究,采取年薪制和延长考核周期等措施。对集智攻关项目,探索放宽绩效考评等级约束比例。
“实验室提倡以科学家为中心。”杨志南说,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出发点是科学探索,怎么有利于科研,就怎么去做。
目前,燕赵钢铁实验室已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37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有高级职称的276人。
华北理工大学测试中心拥有国内最高端的研发设备和实验平台。
高分辨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电子探针、超声波疲劳试验机、热模拟试验机……谈起实验室的装备,杨志南如数家珍。
“选对人,给足钱,放手干。”熔盐电解铁项目负责人、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梁精龙告诉记者,这是他选择加入燕赵钢铁实验室的原因。
打造钢铁领域世界一流原始创新策源地
12月3日,在燕赵钢铁实验室曹妃甸研发中心,记者走进刚投用的中试基地,工人正在调试百公斤级以上熔盐电解熔炼浇注一体化设备。
这里生产的是4N级高纯铁,纯度达到99.99%以上,采用的是全新熔盐电解铁工艺。“这项工艺可以实现高纯铁低成本、规模化生产,较传统工艺碳排放降低95%,生产周期缩短20%。”梁精龙说。
技术高端,但如何实现产业化却是个难题。“在实验室里,我们研发的成品量级只能按‘克’计算。”梁精龙说,想产出更多,就得搭建中试产线,但原料采购、产线布局、运行管理,对研发团队来说,投入大、链路长、门槛高。
正在他们苦寻良策之际,去年,燕赵钢铁实验室的筹办给项目带来转机。唐山曹妃甸区政府投资3.2亿元,建设曹妃甸研发中心,不到一年,科研办公楼和全流程中试基地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实验室组织专家,着手对梁精龙的项目做可行性评估。“技术有何创新性?市场前景在哪里?对这些问号,心里先要有底。”杨志南说,经过对项目技术积累、行业前景、团队协作等深入调研,他们决定投资530万元,用于该项目的中试产线搭建。
不仅是4N级高纯铁,一年多来,燕赵钢铁实验室坚持集智攻关,努力建设成解决钢铁领域重大问题的创新联盟。
这个创新联盟,聚焦钢铁资源综合利用、钢铁能源绿色高效、钢铁流程数字智能、钢铁品质提质增效等4个主要领域,立足开展“顶天立地、一体两面”的科技创新。
钢铁行业是CO(一氧化碳)排放大户,在钢铁行业中烧结机头CO排放量占22%。
为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验室通过烟气大数据与工艺优化等手段,攻克了烧结烟气CO无法有效治理、脱硝成本高等难题,实现CO和氮氧化物低成本高效治理。
“技术方案已经成熟,三个月后将在我们企业落地实施。”金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志刚说,这项技术可以让他们每立方米CO排放浓度降至2000mg,优于目前先进指标3000mg,脱硝运行成本降低10%。
瞄准世界钢铁业发展前沿,目前,实验室以突破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为目标,部署了钢铁近终型制造技术、近零碳排放电炉流程技术、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先进钢铁材料制造与加工、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技术等一批重大研究任务,推进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升级、产品结构优化、绿色技术研发、产业链条延伸。
人们对燕赵钢铁实验室的未来充满期待——建成一流钢铁创新平台,聚集一批一流领军人才,攻克一批钢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钢铁行业全流程技术创新集群,打造钢铁领域世界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钢铁之后,下一步,我省如何落子?
“我省将在重点产业领域扩大省实验室布局规模,但不是盲目‘树旗子’‘铺摊子’,而是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见效一个’的原则。同时,积极探索实践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有利于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有利于实验室高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把省实验室打造成科技创新平台标杆和典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原载12月5日《河北日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