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悄然陈列于时光的书架,将源远流长的过往清晰勾勒。
唐山陶瓷起源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在这片土地萌芽,先辈们赋予泥土生命,虽无文字记录,但为陶瓷文化奠基。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唐山陶瓷生产,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 600 年的历史。当时,山西省介休和山东省枣庄等地居民先后移居唐山,带来了制缸技术,他们群集于市区东北的两个地段,利用当地的原料和燃料生产缸类产品,两地分别取名为东缸窑和西缸窑。唐山陶瓷在《滦州志》等史书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那一句 “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昔日缸窑林立、烟火升腾的繁荣景象。到了明清时期,唐山陶瓷迎来了辉煌时刻,窑火熊熊燃烧,昼夜不熄。清光绪年间,棕釉粗碗开始生产,施化妆土的灰胎白瓷和少量仿古瓷也应市而出,丰富了陶瓷的品类。
近代,西方工业技术的传入和开滦煤矿的建成,犹如一阵春风,为唐山陶瓷带来了新的机遇。启新瓷厂、德盛瓷厂及东西缸窑各陶瓷厂,纷纷采用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中国第一件机制卫生瓷 —— 水槽就在启新瓷厂诞生。
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陶土资源,其细腻的质地、适宜的化学成分等特性,为唐山陶瓷在胎体成型、质地表现、色泽呈现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唐山陶瓷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烧制的器物胎骨坚硬、色泽较白、釉面光润,吸水性较低。20世纪20 年代,启新瓷厂生产的不施化妆土的白瓷以及各色地砖、瓷砖走向世界,展现了唐山陶瓷的创新与活力;1935 年,卫生瓷更是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唐山陶瓷的声誉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传播开来。
唐山陶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自然灾害的考验,但始终坚韧不拔地传承下来。1976 年唐山大地震,给陶瓷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恢复了生产,震后一个月就生产出了产品。在震后恢复建设中,陶瓷行业还适时地对工艺布局、技术装备重新进行了设计,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生产能力迅速达到了震前水平。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唐山陶瓷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段。陶瓷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陶瓷出口贸易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唐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唐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装饰技法丰富多样,雕金、喷彩、釉中彩等技法的运用,使唐山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骨瓷瓷质润泽、光灿莹洁、胎质细致,白玉瓷瓷质细腻、釉面光润、白中泛青,成为唐山陶瓷的代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
在唐山,诞生了中国第一件卫生洁具、第一件骨质瓷、第一块内墙瓷砖、第一件贴花瓷器、第一件釉中彩瓷、第一套雕金茶具、第一件高温化学瓷“坩埚”……唐山也被誉为“中国北方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