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离不开组织引领。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带领村民实施和美乡村的“主心骨”。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就会激励和美乡村蹄疾步稳。近年来,滦州市响嘡街道突出党建领航,助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落地生根,为全面实施响嘡和美乡村创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随着抓党建促和美乡村创建的深入实施,响嘡全域51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一幅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村美:“特色庭院”引领新生活
步入田疃村李晓红家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室内窗台、家具上摆满香飘四溢的各种花卉,各式手工毛绒装饰品摆列有序,为普普通通的农家增添了无限生机,凸显出特色农户的美丽。这只是响嘡街道和美乡村独具特色农户的一个缩影。
户居美是创建和美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风文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的有效载体。遵循这一目标,响嘡街道本着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因村因户,利用村级妇女讲习所为主阵地,凸显基层党组织引领,发挥广大妇女聪明才智,按照庭院环境美、人文生活素质提升为标准,在街道妇联的指导下,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举办美丽庭院创建培训班,激发广大妇女姐妹创建美丽庭院的主动性。该街道将美丽庭院创建纳入每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拉练的必检内容,通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全力打造出花卉小院、蔬菜小院、南瓜、葫芦、葡萄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
街道借势推动美丽庭院创建由人美、室美、院美向村庄美、民风美、产业美蜕变升华。其中,后迁义村党支部围绕该村属于中国北方红石文化发源地和拥有北商文化后迁义遗址的古村古迹文化内涵,结合村内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和美丽民间典故传说故事,将其打造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不仅真正实现“党建红”引领后迁义人的红火新生活,更让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熠熠生辉的党徽照亮了村民们的幸福新生活。
民富:支部统领闯出致富路
“今年我家100亩大白菜又是亩产超万斤!”对姜庄村村民姜富振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自家白菜的丰收。针对市场变化,姜庄村党支部有序指导村内种菜大户,采取菜窖储备、错季销售,不断拓展白菜销售渠道,让村民们尝到反季节销售蔬菜的“甜头”,村民的小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为和美乡村创建注入新的动力源。
“现在,在李海宁创办的家庭农场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我们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既学到种菜管理的技术,又能鼓起自己的钱袋子。”说起村民眼前的幸福生活,小司营村村干部刘淑芹笑得合不拢嘴。
为让更多村民扩展依农增收新渠道,小司营村党支部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确保水、电、路三通,吸引本村多年在北京靠建材业发展的村民李海宁主动回村,创办了拥有百亩种植规模的静然家庭农场,栽植露天橄榄菜和棚室甜瓜、黄瓜、西红柿等错季蔬菜、瓜果,种植模式也由一茬实现三茬收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
街道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堡垒作用,为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带领群众闯出一条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如今,响嘡全域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已经“消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画卷绘就了和美乡村底色。
人和:文化新风吹进新农村
走进杜峪村,十余名妇女正聚集在一起跳扇子舞,伴着优美的舞姿,文艺范儿扑面而来。杜峪村文化底蕴深厚,该村评剧、秧歌艺人曾在滦州乃至唐山各地民间文艺团体中负有盛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正是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元带领村民以文艺振兴新农村的初衷所在,他说:“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吸引村民,多年来村民们的精神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平时坐在一起说长道短的人少了,一块儿聊唱歌跳舞的人多了,村风村貌和以前也大不相同。”
无独有偶,小坡村同样凭借“文化密码”,打开了和美乡村创建新局面。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利用党员教育基地,科普、传播文化知识。以本村王爱荣孝亲敬老事迹为样板,组织村民开展“立家规、传家训、颂家风”宣讲评议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村风,村民凝聚力大大提升。
如今,响嘡街道依托基层党建引领促发展,努力蹚出一条具有响嘡特色的和美乡村创建之路,“经济强镇、和谐响嘡”的旋律回荡在广袤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