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以“民生温度”标注群众“幸福刻度”

黄志山

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工,60余万居民实现从“有住的”到“住得好”;5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圆满收官,惠及7个县(市、区)的9800多户居民; 新改建农村公路543.2公里,“四好农村路”造福群众100余万人……年终岁尾,我市民生工程捷报频传,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也将群众的“幸福刻度”标注在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程事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更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与人民群众最近的相触。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当医疗援助托起患者身体健康的“保护伞”,当“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路、百姓致富路……在这些幸福场景汇聚成一幅幅动人画面的同时,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办好民生实事,砥砺初心使命,映照工作作风。民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群众切身利益,要想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并不容易,需要各级干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零距离”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用“放大镜”看群众实际困难,俯下身子真抓实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各级干部“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持续改进。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持续改善民生,又能调动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民生和发展是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民生工程的重要意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民生这个底,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时近年底,各级各部门要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谋划好2025年的民生实事,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来年的民生工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成一件精一件,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