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

—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5)

《唐山劳动日报》创刊号

□ 王烁辉

(接上期)

第三节

十年浴血荣光路

而今阔步新征程

从1940年1月1日至1945年11月2日出版发行的《救国报》(1-240期),到1945年11月3日至1946年1月出版发行的《冀热辽日报》(241-261期),又到1946年1月12日至1946年5月13日出版发行的《长城日报》(262-297期),再到1946年5月15日至1949年7月31日出版发行的《冀东日报》(298-1138期)。

一份报纸虽几易其名,但发行期号却始终顺延下来,从未中断。

这张在抗日战火中淬炼成钢、在冀东热土上生根开花的红色报刊,不仅浸润着战地新闻人的汗水与热血,还饱含着他们的信心与期望。一手创立《救国报》的崔林(李杉)生前曾讲过一句话,被他的战友陈大远铭记终生:“抗战胜利之后,我们要办一个很好的党报。”

先烈的遗愿终于成为现实。1949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1.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名

在新党报筹备创刊的过程中,大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报刊的名称。为此同志们反复研讨,提出了不少方案,有人提议报纸名称叫《劳动日报》,也有一部分赞成叫《唐山日报》。后来,《劳动日报》的报名得到多数人认可,但报社党组没有最终确定,而是将这一选择提交给市委决定。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请谁题写报头。此时,想到原《冀东日报》的报头是用毛主席的手迹拼起来的,大家不约而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要是能请毛主席题写这个报头该多好啊!

报社同志们的这些想法向市委做了汇报,市委当时没有给报社明确答复。正好1949年六七月间,时任中共冀东区党委书记(1949年7月任唐山市委书记)的吴德要去北京开会,就由他把大家的愿望和建议带到北京去了。

不久之后,吴德真的带回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报头——“唐山劳动日报”,报社同志备受鼓舞,随唐山解放大军一同入城的薛枫春还兴奋地写了一首诗:

毛主席为我们写报头

十楼报业初开时,领袖题名灿锦丝。

无限关怀寄厚望,百般珍重举红旗。

民情国事匹夫责,革故鼎新经世诗。

风日晴和人意好,满堂济济青襟衣。

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唐山劳动日报”6个字,共写了两幅,并在其中一幅旁边画了一个圆圈,《唐山劳动日报》沿用至今的报头就是画圈的那幅墨宝。

那么,是谁将“劳动日报”和“唐山日报”合二为一的?

有一种说法是,吴德和当时在中央工作的一个人,共同商定了这个名字。曾任唐山劳动日报社首任社长的孔祥均生前曾有这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吴德到北京后,确定了“唐山劳动日报”这个名称。但当时和以后的资料中都没有确切记载,这种说法仅出现在曾任《唐山劳动日报》副总编辑的洪纹于1967年11月写的一篇文章里。第三种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两份方案都交到毛主席案头,毛主席说,“劳动日报这个名字好”,并说“要学会建设好人民的城市”,他还建议加上“唐山”两个字,让读者知道报纸是哪里出版的。

不论哪个说法最准确,重要的是,1949年夏天,毛主席正忙于筹备新中国成立的重大事宜,并运筹帷幄着解放全中国的战事,工作异常繁忙紧张,在日理万机中能亲自为一张地方党报题写报头,是对唐山劳动日报社全体人员乃至唐山人民极大的关怀、鼓舞和鞭策。

2.《唐山劳动日报》开创新天地

1949年以后,冀东印刷厂、新华书店印刷厂、行署印刷厂、星火印刷厂、兴业印刷厂等陆续进驻唐山市区,加上接收过来的原国民党唐山日报印刷厂、文化服务社印刷所,工作人员达到500多人。

此时国内形势日趋稳定,印刷任务大量减少,冀东区党委对各印刷厂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了整合、分流。首先动员进城的同志到开平附近的赵庄政校进行集训,学习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进城后党的政策,边学习边分配到新建的行政机关单位工作。其次选派一部分青年工人到国家公安干部学校学习,而后有不少人参加了唐山市新组建的公安部队。经过整合,最终印刷厂为200人。

1949年7月,这支设备精良、人员精干的印刷队伍,整体划归刚刚成立的唐山劳动日报社,唐山劳动日报印刷厂也成为当时冀东地区唯一的印刷机构。报社的编辑和印刷环节终于再次合二为一,这也为《唐山劳动日报》扩大发行规模确立了基础。

唐山劳动日报社成立后,第一任社长是孔祥均,第一任总编辑是陈大远。白瑛为《唐山劳动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后,于第二天被调到中共唐山市委工作。

1949年8月1日,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正式出版。报社地址迁到唐山交大路十座楼(老火车站西)。

十座楼曾被日本侵略军占用。日本投降后,又经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房屋被毁坏得破烂不堪。报社刚搬进来时,院内除一片茂密的槐树外,到处是杂草和垃圾,一片破落景象,甬道两旁的十座小楼空无一人。

同志们过去在农村时都是号房住宿,睡的是炕。而刚搬到十座楼时还没有床,大家就睡在地板上。夏秋时分,蚊虫飞鸣,叮咬得人彻夜难眠;到冬天,破烂的楼房四面透风,连楼板缝也呼呼冒冷气。

环境虽差,但每天早晨或是晚上,在工作空闲时间里,大家还是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地自觉学习。资料室、总编室和记者编辑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亮通亮的。灯光下,有人在伏案提笔赶写文章,有人正手不释卷阅读书报。

报社虽然进城了,可同志们依然保持着在革命根据地时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开滦煤矿的井下、唐钢的炼钢炉前、华新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南厂的机车修理车间、启新洋灰厂的搅拌机旁、德盛陶瓷厂的窑炉侧,都经常留下报社记者的足迹。他们不仅自己采访写稿,而且非常重视培养通讯员和业余作者。

大部分厂矿,主要的商店、学校,市区、郊区,都有报社的通讯组或通讯员,他们同报社建立了密切联系,一有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总是第一时间到编辑部来探讨如何报道,并和编辑、记者一起研究修改文章,力求把稿子写得精益求精。

市委对干部的学习抓得很紧,特意指导《唐山劳动日报》开辟了《学习》副刊。这时副刊上发表最多的是工人们写的歌颂党、歌颂工人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文章,作品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等等,一支业余写作队伍很快形成。

……

从鲁家峪的一个小山村出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代代报人薪火相传,用青春、用汗水、用鲜血,甚至用生命,忠实记录着时代风云,坚定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

血与火的洗礼已经过去,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十年浴血、铁骨铮铮的冀东党报人,也和《唐山劳动日报》一起,走上人民共和国的通衢大道。

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广大读者的期待,是这张报纸历经风雨却从未懈怠的底气所在。进入新时期以来,仍是凭借这种深厚的底气,《唐山劳动日报》以变革铸就发展,以创新实现跨越,继续砥砺向前!

(全文完)

写在结尾的话

正值《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救国报》诞生85周年之际,本文连载完成。

冀东地区党的新闻史是唐山党史乃至河北党史的重要一环。

几十年来,唐山劳动日报社的同志们,始终未曾淡忘自己的来处,几代报人不惧案牍劳形,求真务实,以尊重历史的审慎态度,刊刻出一系列报史资料: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暖了人心,历经唐山大地震的摧残、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唐山新闻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残存的史料。借《唐山劳动日报》创刊30周年的契机,向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冀东老新闻人发出呼唤,请大家提起笔来,回顾过去的那段峥嵘岁月。

1982年,唐山劳动日报社成立了报史编写组,组织人力搜寻亲历者,记录从1940年《救国报》创刊以来的丝丝缕缕。当时尚在报社任职的肖铃等前辈,老骥伏枥勇担重任。历时两年,用四册《冀东报史资料》为后世留下极为宝贵的真实记录。

1999年,又一批新闻人挑起了重任,《辉煌60年》(含书与同名画册)付梓,续写新时代唐山报人风采。

2003年,刘世烺、周旬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相继走访了京津唐三地20多位老同志,编辑撰写了《烽火岁月的党报印刷厂——刘世烺诸同志回忆录》。

2005年,肖铃写就《冀东党报的摇篮——回忆〈唐山劳动日报〉》。

……

2023年,报社党组启动报史馆筹备工作,笔者有幸参与其中,负责部分资料的组织与编写。其间,开始主动拓展寻求相关素材,发现关于《救国报》和《冀东日报》的史料在省内外多个地区的党史、文献中屡有出现,便开始研究其联系与相关性。研究越多,越发现冀东地区新闻史料同冀东地区党、政、军史记录的内容交织穿插,可互相佐证。

于是几经思虑,去粗取精,写下《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长文。这工作就像是把散落零乱甚至蒙尘的珍珠联串成排列有序的项链,让它们向世人展示原有的华美风采。

写这篇长文很沉重,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短短10年间,报社几十次辗转于战火之中,数十位同志壮烈牺牲。写作过程中,悲情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让我一次次泪眼蒙眬;

这篇长文还很单薄,10年敌后新闻传播的艰难与悲壮,岂是区区数万字能描述详尽的。因篇幅有限,手头的资料素材纷繁冗杂,不得不一再精简,难免挂一漏万。

为唐山党报存史,为新闻前辈留名,笔者心存此志久矣,无奈自愧才疏学浅,一直未敢贸然动笔。如今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鼓励下,终于成文,也算了却一桩心愿。除了多年积累,本文从集中精力搜集材料至今,历时一年有余。写作过程中,随着一步步补充完善资料,又先后数易其稿,但仍不时有新的史料发现。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文章连载的半年中,不少老同志打来电话、发来信件,他们不仅从情感上表示对该文的支持,还提供了许多信息和线索,以使内容日趋完善。

即使如此,在文章连载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遗憾。因半年来一直是边写边刊发,部分资料未及加入,只能留待有机会全文修订时再做补充了。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