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市政协将民建唐山市委提交的《关于“努力把唐山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建议》确定为“1号提案”。由市工信局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主办,市发改委等9个相关市直部门会办。
2025年1月2日至3日,市政协在2024年7月份督办的基础上,组织了年度集中联动协商督办。为切实把“1号提案”督办好,督办前市政协专门下发通知并召开了培训动员部署会议,同时成立8个督办组,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深入到督办包联的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区(管理区)、10个市直部门,现场踏查了包括项目和企业的39个点位。各督办组采取协商座谈、数据核实、现场踏查等方式,全面了解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推进措施和成效等工作情况,与主会办单位互动交流,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意见建议。督办组一致认为,2024年我市工业转型稳步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为唐山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后劲。
现将集中联动协商督办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市工信局:
始终做到“六个坚持”
奋力推动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
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市工信局以高度自觉的政治和责任担当,以“六个坚持”扎实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
一、坚持规划引领,政策保障体系加速构建。制发《规划》《工作方案》《支持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为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提供政策依据和有力保障。唐山市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和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二、坚持调旧育新,产业层次实力稳步提升。扎实推进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工业和技改投资占全省比重连续八年第一。轨道交通装备、特种机器人成为京津冀最大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省57.7%。
三、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激发。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到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先后组织274家企业与国家院所开展对接路演活动61场次,发布对接成果98项,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
四、坚持数字赋能,“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加快。2家企业入选2024工信部5G工厂名录、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启奥科技获评国家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目前,全市上云企业累计达到10924家;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居全省第一。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扎实推进。3家企业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3家企业获评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首钢京唐公司入选国家“无废企业”典型案例。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8家,省级绿色园区3家,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
六、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制定《京津冀三省市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方案的落实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高新区列入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首批承载地。百川机器人、玉田印机等共享工厂建成投产,区域协同制造快速响应能力全面提升。
迁安市:
以“1号提案”促提升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024年,迁安市始终高度重视承办政协提案工作,充分发挥唐山市政协“1号提案”的引领作用,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大做强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设备制造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作出了迁安贡献。
一、立足发展基础,建设世界一流的精品钢铁基地。迁安市立足钢铁产业基础优势,在钢铁产业布局合理化、生产绿色化、产品高端化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形成硅钢、高端板带材、精品线材、特色型材的“4大高端板块”和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汽车板等“N大系列精品”产业结构。国内每10台变频压缩机就有4台采用首钢迁钢硅钢生产线制造的铁芯;九江线材研发的82B特种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钢铁类高端产品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国高铁、三峡水电等国计民生各领域广泛应用,用户遍布全球。
二、精准招商引资,大力推进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坚持精准招商理念,准确把握招商引资的方向和重点,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诉求,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支持。2024年,重点抓好恒洋材料投资5.3亿元的新一代钨丝金刚切割线生产、乐钢金属投资3.1亿元的智能化生产线及配套改造以及唐山瑞阔投资1.85亿元打造的电磁产业园智能设备生产等17个装备制造业项目,计划总投资68.9亿元,延伸了制造业产业链,全面提升了制造业竞争优势。
三、推进科技应用,综合利用新能源打造钢铁氢城。着力推动现代化工业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变,加快推进焦化企业联合发展和氢能企业新建投产,推动绿色资源制造与应用。中溶科技7500Nm3/h制氢项目、九江煤炭富氢尾气资源综合利用(制氢)项目投产运行,全市制氢产能超1万吨;锐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一期项目完工投用、创全国单体规模之最,2座加氢站建成运营,914辆氢能重卡梯次投放,氢能产业园初具雏形。2024年,重点实施了普恒奥科总投资4.68亿元的年产3万吨共聚酯系列产品项目、中溶科技二期8000Nm3/h制氢等7个焦化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零碳产业”“零碳运输”产业布局。
丰南区:
拧紧转型升级“加速器”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年,丰南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持续转换新旧动能,围绕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跻身2024年全国工业百强区。
一、锚定创新驱动,激活新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赋能等方式,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目前拥有华能风电等培育库企业23家。不断加大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截至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成立各地高交会和“科技成果直通车”对接会平台,提升创新平台辐射力。目前,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
二、锚定“智造”延链,打造新底座。初步形成以精品钢铁、新型建材、精品陶瓷、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锂电新材料、人工智能、精细化工、健康食品为特色,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为新兴的“4+4+N”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工业和科技投资增速分别为152%和149%,均居全市前列;培育瑞丰钢铁等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2个,拥有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1个;围绕机器人等领域,实施计划总投资18.9亿元的战新项目13个,居全市第一。
三、锚定数字赋能,拓展新路径。不断加大“智改数转”力度,推动纵横钢铁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等3个场景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拥有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家。根据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引导培育航天万源、圣云智能等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企业,搭建海森电子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基础平台等行业级物联网平台。全丰薄板MES(制造执行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6家企业7个项目获评省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玉田县:
循“新”出发 向“质”而行
2024年,玉田县认真落实上级部署,把精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县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数量排名全市前列。
一、全方位暖心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出台《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发掘、遴选、培育”工作一体化推进,体量、变量、质量、增量“四量齐抓”,选派科技特派团深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服务指导,动态更新企业培育库,近三年累计拨付资金4000多万元,2024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
二、多层次发挥优势,为转型升级增势赋能。聚焦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科技研发三大方向,坚持“卡位入链”,把产业链断点、堵点变为增长点。全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省级研发平台6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7%。全县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15家,省级首台(套)产品27个;11家“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印机产品创造了12个全球、全国第一。坚持外引与内育并进、规模与质量并重,通过开展全员招商发挥集群发展效应,印机、管材和食品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1家、22家和5家,占比29.5%、21%和4.8%,智能装备制造(印机)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中有31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占全县的29.5%,印刷机械集群规上企业全部培育转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高格局长远谋划,为持续发展积蓄力量。研究制定培育方案、目标任务及方法路径,积极宣传《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等惠企措施,逐企指导、精心培育,确保弄通用好政策。发挥河北省中小企业协会玉田服务中心作用,加大“玉田印机”品牌宣传力度,讲好玉田品牌故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滦南县:
做好“三篇文章”
焕新发展新动能
2024年以来,滦南县立足资源、沿海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招引锻强产业基础,新型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用好“政策”文章。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嘴东园区发展纳入曹妃甸自贸区联动示范区重大机遇,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等政策机遇,聚焦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九大产业,持续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累计开展招商对接活动743场次,目前在谈项目126个,新增签约项目38个、总投资67.21亿元,北京同仁堂滦南药业中成药及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建设等一批项目落地开工。同时,借助“两重”“两新”政策优势,推进总投资60.63亿元的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49个。
二、锻强“产业”文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拉动GDP增长1.89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71亿元;引进科技成果4项,落地科技招商项目7个;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鑫普机械等16家企业获批省创新型中小企业;顺浩环保、华纤科技和华北理工合作完成的“超细陶瓷纤维及其制品的开发与应用”获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实现“零”突破;中红普林获评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三宽工具、银海食盐获批特色产业“领跑者”企业,产业势头发展强劲。
三、做好“人才”文章。全面落实凤凰英才政策5.0和“滦南八条”,研究制定《2024年度“揽英才 创未来”滦南县万企进千校招聘活动实施方案》,编制《2024年滦南县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成功举办2024年“揽英才 创未来”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校园开展招聘活动22余场次,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17人,千方百计吸引更多毕业生来县、留县工作。
曹妃甸区:
围绕“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
奋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支撑区
2024年以来,曹妃甸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为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支撑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强化保障供给。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出台《曹妃甸区工业强企“1+1+N”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为1133家企业新增贷款135.60亿元,为21家企业降息0.43亿元,为1043家小微企业新增授信180.08亿元。创新落实“拿地即开工”“投资承诺制”等改革措施,RCEP唐山企业服务中心线上平台正式运行,全年新增市场主体7739家。
二、提速产业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强企“1+1+N”行动,实施强链延链补链项目70个、总投资409.8亿元。三友集团电池级碳酸钠项目建成全国首创中试生产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冶瑞木氧化钪产能世界第1、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5G设备、核能开发等尖端领域,有力推动了全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协议投资807.7亿元;总投资1857.5亿元的80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38个、完工10个,完成投资160.2亿元,开、完工数量和完成投资量居全市第1位。
三、提效数智赋能。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累计建成5G基站1009座,上云企业达到811家,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10余项、“两化”融合项目23项,“工业互联网平台+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示范项目名单;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7个,智能制造工厂1个,金隅天坛“智能协同作业”场景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首钢京唐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四、突出节能降碳。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重点企业“创B争A”。全区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企业荣获省“绿色工厂”称号,全区3家钢铁企业实现创A,B级以上及绩效引领企业达到3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