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建议
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 甄德恩
“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唐山擘画“三个努力建成”宏伟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1212个,完成投资44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首都经济圈支点地位持续增强。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突出产业高端化。打造以新工艺新材料为重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产业,推动钢铁产品由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二是突出生产数字化。加快培育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工业APP,鼓励企业上云,打造更具特色的产业数字化场景。三是突出服务体系化。组织遴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航企业”扶优扶强。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定制生产、共享制造等环节延伸拓展。
二、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一是育强创新主体。建设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研究院所,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二是做优创新平台。积极对接雄安新区、中关村等创新策源地,招引国家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唐布局,积极推进异地创新平台、离岸科创园建设,形成离岸在岸联动发展格局。三是壮大人才队伍。借鉴青岛“青才实训”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每年开发高质量实习岗位;精准落实凤凰英才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唐创业。
三、打造京津唐“共享家园”。在城市更新领域,与京津共同推进旅游发展共同体建设,活化利用启新1889等工业遗址,开发海港、码头旅游产品。在公共交通领域,在权限范围内减免京津牌照车辆在唐山高速通行费用。规划建设联通京津地铁和公交网络的城市轻轨、公交线路,降低群众往来京津的交通成本。在教育领域,吸引北京优质中小学与我市学校开展合作。推动唐山高校与北交大(唐山)研究院、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开展全面合作。在医疗康养领域,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普通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积极培育、引进优质养老机构,打造京津群众异地养老首选地。
深度融合 协同发展 打造京津冀医康养新高地
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唐山市委主委 李治欣
养老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医康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融合度高、成长性强,已逐渐成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医康养产业稳步发展,但发展层级有待提升、跨界融合有待拓展、人才支撑有待加强。为此,建议:
一、注重资源融合、突出制度化,构建政策高地。一是完善政策“提效能”。制定和完善针对医康养产业的专项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大投入“提质量”。适度增加对医康养产业的财政投入。三是优化环境“提效率”。简化医康养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二、注重界别融合、突出品牌化,构建产业高地。一是提升“医”的品质,优质化发展医疗服务。打造国内知名的老年医学培训基地、老年疾病临床研究基地、中医养生基地。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打造京津重点医院患者康复治疗基地。二是丰富“康”的内涵,精细化发展健康管理。形成覆盖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对遵化古泉小镇进行深度挖掘,加强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加快发展康复产业。三是打造“养”的圣地,多元化发展养老养生。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机构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打造健康养老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四是加快“智”的应用,数字化发展健康产业。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养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应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三、注重系统融合、突出专业化,打造人才高地。一是重实用,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培养人才,鼓励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医养结合护理专业。二是重实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际先进医康养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培训理念、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和技术提升本地医康养产业竞争力。三是重实践,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医康养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深耕工业研学旅游 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唐山市委主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张桂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着重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为推进工业研学旅游助推我市文旅深度融合,建议:
一、顶层筹谋,锚定工业研学根基坐标。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加速出台“唐山工业研学指导意见”,整合政策资源,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精心编制研学旅游总体规划,保障研学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有序开发。二是创新融资机制,构建研学经费分担方案,加大财政扶持,凝聚各方力量助推研学产业发展。三是文旅部门牵头,联合教育、财政、市监等多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全方位保障研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京津冀联,赋能工业研学进阶之路。一是深度梳理唐山工业旅游资源,精准对接京津市场需求,提升研学基地科技含量与互动体验,增强产业吸引力与竞争力。二是携手知名机构与高校,构建标准化研学旅游推进机制,推动研学品质全方位提升。三是致力于打造“全域、全季、全年龄”研学旅游目的地,拓展消费群体,构建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研学市场新格局。
三、基地创新,雕琢唐山工业研学臻品。一是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工业研学IP,让工业遗产重焕生机。精心策划“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研学之旅”精品线路,呈现深厚工业文化底蕴。二是借鉴先进经验,重点扶持曹妃甸港、中车集团、首钢唐山钢铁厂等骨干研学基地建设,打造工业研学标杆。策划“寻根铸魂追梦”等中小学生特色活动,缓解旅游淡季压力,提升研学吸引力与影响力。三是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提升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等品质。
四、课程深铸,释放工业研学教育潜能。一是启动唐山工业研学旅游课程体系“揭榜挂帅”行动,围绕课题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集中攻关,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二是大力支持开滦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全国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研学旅游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工业研学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平台思维 注重改革集成 以“六化 协同”模式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民进唐山市委副主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高丽娟
钢铁是唐山第一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转型,但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减排压力大、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需运用“六化协同”模式破冰突围,加速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推动支持政策“系统化”。成立“唐山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优化政策措施、整合优质资源、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制定钢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细化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组织专家开展“集成服务”,“一企一策”为企业精准导入政策、对接资源、克服困难。
二、推动产品结构“高端化”。集中燕赵钢铁实验室等机构的研发资源,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全球专利布局,加快专利转化;打造标准信息平台,动态研究国际先进标准,指导企业主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话语权。
三、推动技术工艺“数智化”。申报国家钢铁产业计量中心,建立“大计量”体系,为“研产测”全流程提供优质数据供给;研发更多应用领域大模型,支持远程运维、数据分析、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业态发展;深化智能技术改造,以增加生产过程的“含智量”提高产品“含金量”。
四、推动增长方式“绿色化”。抢抓国家碳计量中心创建机遇,高标准建设国家级钢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能力;加强绿色钢铁生产认证、环境产品声明认证,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固废资源化利用、废水回用、余热回收应用范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五、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化”。通过与省内耗钢企业对接、收购优质耗钢企业、打造耗钢产业聚集区等方式,扩大粗钢消费,对冲行业风险,畅通下游产业链;促进“钢铁+机器人”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提升中试试验等服务能力,健全产业生态。
六、推动产业发展“国际化”。聚焦“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目标,引入“法国必维”等全球知名认证机构,优化国际认证服务,打通外贸堵点,扩大钢铁出口;利用国际招聘、海外人力资源、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引进国外人才;通过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参与国家知名商标品牌评价等方式,提高品牌美誉度。
建立唐山陶瓷学院 大力培养陶瓷人才
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唐山市委主委、市文联主席 袁宁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市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陶瓷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建立唐山陶瓷学院,大力培养陶瓷人才,既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打好“资源整合牌”,明晰实施路径。一是确定建设模式。综合考量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因素择优确定牵头建设主体,建立唐山陶瓷学院并挂牌招生。二是强化总体设计。布局“三五三”构架。“三方向”,即陶瓷艺术设计方向、陶瓷材料工程方向、先进陶瓷制造方向;“五中心”,即陶瓷技艺传承中心、陶瓷材料研发中心、陶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国际陶瓷设计实验中心、陶瓷文创产品虚拟仿真研创中心;“三基地”,即陶瓷文化创意制作实训基地、陶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陶瓷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是明确目标方向。着力打造北方陶艺匠谷,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成为陶瓷行业的“典范”;建成陶瓷实践体验、实训、研创中心,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成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举办陶瓷产业创新论坛,搭建国际交流互鉴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
二、打好“产教融合牌”,夯实振兴基础。一是以院校培养输送人才,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二是以工学交替协同育人,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自建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学基地等形式培养专业人才。三是以科技创新壮大产业,与全国各大产瓷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以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为宗旨,落实好《唐山市振兴陶瓷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推动陶瓷产业振兴。
三、打好“文化共建牌”,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增强陶瓷文化内涵。促进陶瓷教育与文化共建融合发展,让唐山成为世界知名的陶瓷艺术交流中心。二是强化陶瓷人才引育。将陶瓷人才纳入“凤凰英才5.0版”,建立健全陶瓷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支持陶瓷文化人才发展,鼓励吸引唐山籍优秀陶瓷人才返乡发展。
让低空经济乘“风”而起 为我市加速迈进“万亿俱乐部”赋能
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唐山市委主委 胡世宁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但我市通过发展低空经济赋能产业“振翅高飞”,还面临低空经济整体规划缺失、产业发展牵引力不强、适航适飞空域不足、低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策源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形成低空经济发展引领力,让低空经济飞得更好。合理制定低空经济顶层设计规划,加快建立低空经济发展专门机构,探索谋划成立低空产业发展基金,制定适合我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清晰路径,以提供有效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引导低空通航适航业态迅速发展。
二、深挖特色应用场景,形成低空经济发展牵引力,让低空经济飞得更快。聚力打造城市低空综合应用试验场景,打造低空综合应用场景示范区。着重培育文旅+低空经济消费新场景,打造唐山文旅新IP。积极创新海洋+低空经济应用新场景,实现低空特色场景应用带动工业生产、消费娱乐转型升级。
三、探索建立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形成低空经济发展驱动力,让低空经济飞得更高。积极申请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探索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为各类飞行活动提供更多空间,打造唐山的“天空之眼”,引领低空经济向云端竞逐。
四、搭建基础配套设施,形成低空经济发展支撑力,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加快构建低空新型物理设施网和低空感知通信智联网,谋划建设低空监管服务网,为低空飞行器提供空地交通接驳等功能,夯实低空数字底座,确保低空飞行“飞得稳、查得准、管得住”。
五、高能集聚低空产业,形成低空经济发展策源力,让低空经济飞得更远。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招引北京无人机等外溢科创资源的力度,形成外溢效应转为低空制造的发展格局,抢抓低空产业细分赛道,大力发展工业级定制无人机。同时,积极探索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场景新模式,形成外溢效应转为低空制造的发展格局,为我市低空经济弯道超车提供策源力。
“前瞻性”统筹 “一体化”赋能 创新完善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
市政协常委、民革唐山市委副主委、丰南区政府副区长 贾秀敏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乃至全省“城区挤、农村弱”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平衡、办学水平有差异、公办学校服务有短板等四个方面,为此,建议:
一、聚焦布局优质均衡,用“统筹城乡”补齐短板。超前保障教育用地扩容,在编制和调整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预留充足教育用地,避免将来出现“教育扩容难”问题。精准分析人口趋势,合理规划未来5—10年城乡学校布局,科学研判并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对辖区内农村学校生源走势进行精准测算,按照两校距离、学位容积等实际,统筹小规模学校合并优化。
二、聚焦师资优质均衡,用“守正创新”破解瓶颈。推行“定乡镇、定学校、定学科”招聘办法,建立新教师服务期制度,并逐步加大“双一流”和重点师范院校选聘占比,优化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实施“超岗低聘、重岗重酬、倾斜一线”绩效改革,大幅拉开农村与城区、一线与非一线教师年绩效工资差距,引导教师扎根农村、深耕一线。构建师资专家库,采取“一所学校请专家、全体教师听讲座”的共享举措,用“小资金”撬动“大资源”,为师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领军动能。
三、聚焦质量优质均衡,用“融合共建”一体赋能。打造“1+N”发展联盟体,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与“N”所农村薄弱校结对帮扶,在办学理念、优质师资、教育资源等方面实现全要素共享。将辖区内学校就近划片,创建中学、小学研训联合体,推动各学校齐头并进。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增量”和“增值”作为评价硬指标,健全家校社三方评价机制,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画像,引导学校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聚焦惠民优质均衡,用“服务情怀”强化保障。本着服务先行原则,做好免费校车接送服务,解“家长接送”之愁。强化法治副校长、护学岗、校园环境、防欺凌、重点人员包联“五个百分百”,解“校园安全”之忧。采取上学随到随进、放学弹性延时的做法,将课后服务兼顾作业指导、兴趣发展,解“课后服务”之需。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心理教育、防欺凌教育“三项培训”,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版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徐慧、张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