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滦南司各庄镇

家庭“煮妇”撑起创收“半边天”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冯连满)“我这个箱包加工厂最多的时候需要40多名女工,除了本村有缝纫基础的妇女,还得从邻近村招工。”日前,在滦南县司各庄镇杜各庄村一家箱包加工厂,女老板杜小玲十分开心,“每人每月都有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工资进账,大家高兴着呢!”

为了满足自家创收,同时也给村里姐妹们开辟一条致富路子,几年前,杜小玲创办了这家箱包加工厂,同村家庭妇女从此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丈夫开车跑运输,我在箱包厂打短工,既照顾了家里老人和孩子,自家的农活儿也不耽误,一天还能挣100多块钱,挺好的。”陈大姐一边忙碌一边喜滋滋地说。

在司各庄镇,像杜小玲一样出色的女性非常多,她们有的从事个体经营,有的创建家庭农场,成为创业的“精英女性”;而像陈大姐一样靠务工或务农实现家庭创收的妇女更是十分普遍,她们或外出打工,或就近入厂就业,或给种田大户当“田保姆”……这些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家庭“煮妇”,如今都成了致富路上的“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和耕作方式的转变升级,耕地集约化经营步伐日益加快,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司各庄镇广大妇女不甘赋闲在家,纷纷挪下“炕头”投身致富“战场”。为满足妇女致富意愿,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妇联组织作用,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激活农村妇女就业市场,引导大家在个体经济、商品流通、家政服务、农特产业等行业中各显神通,寻找适宜自己的致富角色。

该镇还充分发挥妇女能人作用,培育和发展了40多名女经纪人,一旦周边企业、加工作坊或种田大户有用工需求,这些经纪人就会利用微信群通知闲散妇女集结上岗。她们就像“红娘”,在“雇”“佣”之间牵线搭桥,雇方用工不愁,佣方有钱可赚,双方互惠互利,互相成就。“我的家庭农场经营着1200亩地,用工找人只要给经纪人打个电话,要多少人都能按时领过来,忒方便。”张庄村旺农家庭农场的女场主杜海娜说。

据了解,司各庄镇每年有6000多名妇女当上“产业工人”或“农事保姆”,她们每天赚取100到200元劳务收入,既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也享受到了“开工资”的喜悦。另外,该镇还有大批女能人通过自己创业成为“个体老板”或“田老板”,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书写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传奇。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