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高新区新闻 上一版   

高新区:

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通讯员 高春琳

2024年,高新区紧扣“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主线,以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交出了亮眼的科技创新成绩单。

全区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200家,占全市90.9%、全省54.3%;营业收入突破73亿元,增长21.3%,成为唐山产业发展新地标和全省机器人产业最密集的区域。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1家,新增科技创新平台市级3家、省级2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到58家,均位列全市第一。

在全市率先成立高新区创新生态联盟,建立了全省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京津冀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入选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为全省高新区唯一;留学人员创业园被授予全国“服务贡献奖”;汇中股份通过省科技领军企业认定,默盾科技与清华大学资本合作,是2024年清华大学在国内入股3家公司之一;成功引进科技成果21项,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9.3件,百川智能成功获批全省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15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获得上级支持资金1759.2万元,均位列全市第一……全区“全国第一”已超百项,创新驱动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时光似梭,发展如线。作为唐山科技创新高地的高新区,不负众望,2024年谱写了科技创新华章,绽放出了夺目光彩。

强化科技创新 丰富精准政策供给

高新区坚持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政策精准供给,积极打造创新高地,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省政府成立机器人产业工作专班,制定了《支持唐山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为高新区倾注更多国家、省级政策红利,产业发展迎来难得历史机遇。“科技创新、培育孵化、智能制造、人才引育、场景推介、专班服务”的产业生态逐步完善。高新区成功打造了国内独具特色的百川机器人共享智造工厂,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全省示范推广,成为产业生态最具代表性的示范样板。全年组织专项场景对接活动90场次,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总数达到97个。

强化创新研发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大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全品类布局、多场景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优质企业落户投资。

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势。成功列入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首批承载地,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在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百度智能云(唐山)智能产业园大模型赋能中心“凤凰智谷”在高新区揭牌。作为产业级大模型服务平台,“凤凰智谷”面向实体产业、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大模型技术支持,加速AI大模型推广和行业应用落地,预计形成钢铁、港口大模型生态产品30余款,满足超过50余个特色行业场景的需求。

积极推进融合发展。瞄准新赛道及时布局低空经济,与联通公司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引进国内工业级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联合飞机,积极构建机器人产业的强劲支撑。

数字产业根基更实。携手百度集团成立新度公司,建设百度智能云(唐山)智能产业园。华安百唐当年升规超亿。高新区智算中心上线运营,是全市唯一点亮的智算中心。

安全应急产业向上突围。智慧应急装备产业集群获评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特色集群。中信开诚、陆凯科技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信开诚、震安科技、微探科技成功上榜工信部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占据我市全部上榜名单。全市唯一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平台正式运营,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水平。

医药健康产业稳步增长。新引进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项目,是中科院天津生物所在国内建设的首批中试产业化基地和唯一获得授牌的“生物质生物转化基地”。“机器人+”智慧康养应用场景在首佳推广使用,成为我市的示范样板。

强化科技成果

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高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

新能源产业高位推进。清华大学“百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领衔创办全省首个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助力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亿华通组建的唐山智能化新能源平台,推广氢燃料重卡1100余台,营业收入达4.5亿元。亚特重工被央企中海晟茂整体收购,重点研发“AI+无人驾驶+新能源”示范项目。“五大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同时,现代陶瓷产业——力声达超声波传感器及换能芯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投产达效,电竞产业——京津冀首家联想拯救者电竞酒店项目落户高新区。全区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根基越来越实。

共享智造推动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标产品定制、成果转化样机试制和首台(套)产品生产等多方面的支持,开展从创意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全流程服务,实现技术、场地、设备、人才、仓储、物流、售后等资源的共享,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强化资金保障

创新项目持续增加

高新区深化“周调度、月循环”工作机制,积极谋划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8个,总投资41亿元。在全市重点项目观摩评比中排名第四,获历史最好名次。组织实施“1+1+N”工业强企项目100个,新引进优质项目245个。

产学研多方创新合作。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区已有180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其中, 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组建的京津冀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

创新人才持续汇聚。落实凤凰英才计划,兑现人才奖补资金839.5万元,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拔尖人才2人、市管优秀专家5人;引进高校毕业生5119人,其中博士、硕士188人,人才引进质量全市排名前列。

创新成果丰硕。成功引进科技成果21项,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9.3件;百川智能成功获批全省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15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获得上级支持资金1759.2万元,均位列全市第一;目前,高新区“全国第一”已超百项,创新驱动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高新区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和开放的胸怀,紧紧围绕“两区三高地”发展目标,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奋力打造山海之间璀璨的科技明珠。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