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金鹏 通讯员吴海民、沈强、朱一宁)连日来,迁安市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一垄垄翠绿的黄瓜挂满藤架,鲜嫩的西红柿泛着红晕,菜农们穿梭于棚室间,采摘、分拣、装箱、发运……忙碌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该市以设施农业为抓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动棚菜产业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构建了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的棚室蔬菜特色产业体系,不仅让当地“菜篮子”更丰盈,更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走进迁安市金斗农业现代园区,智能温控系统实时调节棚内温湿度,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我们采用无土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种出的有机黄瓜、青椒、西红柿等口感好、品相优,每斤批发价都高出市场价0.5元至1元。”园区负责人王印刚一边介绍,一边轻点手机,棚顶遮阳网徐徐展开。作为迁安首批“数字大棚”示范点,这里引进熊蜂授粉、水肥一体机、病虫害监测仪等10多项新技术,春菜上市期较露天种植提前近2个月,价格优势明显,带动周边30余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在迁安,这样的高标准设施蔬菜规模基地有10余个,春菜产量骤增,已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优质蔬菜供应地之一。
下午3时,冷链物流车准时驶入园区。工人们将预冷后的黄瓜、西红柿等按规格分装,箱体印着“金斗绿衣”标识。“早上采摘,中午检测,下午发货,明天一早就能进京上架。” 王印刚翻开订单本说。基地与“迁安农品”电商平台合作,开发“蔬菜盲盒”“亲子采摘卡”等产品,旺季日均线上订单突破2000单……在迁安,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春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订单直供,并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日均发货量超10万斤。
迁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当地正围绕春菜产业延链补链,建设净菜加工车间、冷链仓储中心,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悄然兴起。目前,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带动4万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下一步,迁安将打造京津冀绿色蔬菜产业集群,推动春菜产业从“量产”向“质赢”跃升,切实让“春菜经济”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