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承和弘扬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

鲁俊辉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唐山市遵化县沙石峪村依靠20多年的艰苦奋斗,劈山打井、移山造田、穿山铺路,把一个历代贫困的穷山沟改造成了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周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当代的活愚公”。这其中形成的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不仅鼓舞着一代代沙石峪人,更激励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热情。深入挖掘这种精神的科学内涵,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对今天的改革发展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沙石峪村及沙石峪精神简介

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新店子镇东6公里处,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沙石峪的资源禀赋极差,几乎不具备养活人的条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描述曾经沙石峪村:“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冬无棉衣”。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村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196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华社记者东生的著名文章《看愚公怎样移山》,并配发社论《一篇活教材》,让世人认识了沙石峪,也使各级领导发现了沙石峪这个先进典型。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总理先后两次陪同外宾到沙石峪参观访问。看到沙石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总理动情地说:“你们才是当代的‘活愚公’!”他称赞沙石峪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自此享誉中外。此后,陈毅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沙石峪参观指导,全世界先后共167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到沙石峪参观考察。

今天的沙石峪早已看不到当年“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荒凉景象。目前全村耕地面积达到1300多亩,山场面积3700多亩,以葡萄为主的种植园12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今天的沙石峪也早已不是那个“有女不嫁沙石峪”的被人嫌弃的村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廉政教育基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唐山市文明村等数十项荣誉集于一身的沙石峪已经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文明、宜居靓村。

沙石峪的山还是那座山,沙石峪的青石板也依然那么坚硬。但历经七十多年沧桑巨变,沙石峪旧貌换新颜!他们靠的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更不是大自然的恩赐。他们靠的是自己勤劳的双手,靠的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当代愚公”精神!

二、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科学内涵

沙石峪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精神,曾经影响了唐山,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很多人。学习、继承一种精神,首先应该深刻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和科学内涵。通过对沙石峪人几十年不懈奋斗的实践梳理可以得知,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沙石峪过去之所以那么穷,主要就是因为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沙石峪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改变,就是因为沙石峪人绝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藐视一切困难,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在老书记张贵顺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向荒山石板宣战,一次次与自然灾害抗争,写下了当代活愚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诗篇。

1961年,沙石峪一连八个月没有下雨雪。所有的水井、蓄水池全干了。庄稼试种四次都没有成功。面对这样的困难沙石峪人没有气馁,没有等待国家的救援,而是马上拿起水桶到5里外的大老峪村取水,抢种玉米,最终赢得了丰收。而和沙石峪隔一个山头的邻村,他们没有向老天爷叫板的勇气,还在等着它恩赐雨水,结果误了农时,几乎没有什么收成。

1964年6月12号,狂风暴雨突袭沙石峪。18分钟内下了180毫米的雨,接着鸡蛋大的雹子又密密麻麻地掉下来,转眼间庄稼被砸成光杆,果子、树叶落了一地。不一会儿,山洪暴发,全村的坝阶都被冲塌,一百多亩梯田被洪水卷走。面对几乎是“毁灭性”打击,沙石峪人再一次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不分昼夜,大干苦干,愣是在十天内就完成了梯田的修整和抢种庄稼的任务,又利用十天完成了追肥、中耕,终于在伏期之前使沙石峪庄稼的面貌得以基本恢复。年底一看,又是一个丰收年!

1965年,沙石峪253天滴雨未落,水池、水库都干了。正值播种的关键时候,怎么办?这种抉择沙石峪人已不是第一次面对,沙石峪人已经习惯藐视一切困难,与天地作斗争!村委会马上组织村民外出挑水。一开始是去邻村大老峪挑,很快大老峪也没水了,又翻过三道山梁,到八里地之外的范家岭挑,到最后,他们最远要到十几里外的桃山屯、新店子等地去挑。抗旱播种整整持续了83天,这83天,沙石峪人扁担没离过肩,据统计,他们总共挑水65000担,行程41万华里,相当于绕地球转了三圈多!全村八百多亩梯田里都浇水播下了种子,还灌溉了果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沙石峪人之所以能成为英雄的人民,成为“当代的活愚公”不是因为他们天然对这些困难和苦难有免疫力,不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和苦难毫无挫折感,而是因为他们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挫折和失望后迅速地站起来,能一次又一次地去直面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能一次又一次地作出我们也许都知道正确甚至是唯一,但仍然有很多人始终不愿、不敢去做出的选择——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这就是沙石峪人、沙石峪精神最重要的特质。

(二)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坚强意志

沙石峪精神的铸就离不开沙石峪人自力更生的信念,沙石峪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干”字。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成为现实,结出硕果,靠的就是沙石峪人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

1957年,村支书张贵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看到了毛主席对山东莒南县厉家寨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张贵顺在批示前驻足良久,他认定,这就是解决沙石峪缺土少地问题的好办法,这就是彻底改变沙石峪面貌的好路子,决定带领村民劈山造田,向困扰了他们近百年的荒山沟宣战。

青年人分成突击组,主动啃硬骨头,负责劈山凿石;壮年挑起扁担,负责搬运石块;老同志们主动请缨,负责修筑挡水坝;妇女儿童到石头缝里抠土,平整土地。经过90个夜晚的会战,沙石峪人愣是消掉两个山头!涧沟里垫起5000多立方石块,铺上了一尺四寸厚由各处石缝、崖窝搜来的黄土。就这样,当时全村最大的一块耕地,三亩二分整的“青年地”诞生了。

1965年冬,张贵顺从山西大寨取经回来,经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讨论,决定要在沙石峪修建大寨田。为了打消人们的畏难情绪,决定先由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大队长阎宝玉和民兵连长李凤元,带领基干民兵在北山青石板上修一亩大寨田作为示范。由于北山坡度大,只有凿成石槽,垒成坝,再从五华里外担土回填,才能建成大寨田。尽管困难重重,但沙石峪人并不屈服。张贵顺带领大家手持钢钎铁锤,奋力凿开青石板。很快,一亩大的石槽就要凿出来了。党支部根据群众提出的建议,决定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出去担土。傍晚,张贵顺带领100多名民兵,担筐扛锹,冒着风沙,奔向大老峪去担土。担土回来,大顶风,又是上坡路,人们担着土,摸着黑,艰难地爬上山坡。他们就这样,干了一个又一个夜晚,青石板上的土层一寸、两寸、半尺,天天在增厚。党支部和民兵的愚公精神感染了全村人,男女老少都来参战。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在青石板上成功造出了“一亩大寨田”。这就是有名的“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随后,北山上23亩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开。为了解决大寨田土壤匮乏的问题,党支部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出门入户不空手,人人带回一把土”。打这之后,在北山外打井的民兵,上工的时候背着石头,收工的时候带回来的是土。人们外出开会、赶集回来时,口袋、背包里装的还是土。团支部副书记李凤忠,有急事去姥姥家探亲,回来的时候他妈看见自行车上驮着一口袋沉甸甸的东西,就问他,从姥姥家带回啥礼物来了?李凤忠说,珍珠!他妈打开口袋一看,哈哈大笑,“还真是珍珠,快送到一亩田去!”沙石峪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苦干实干,才积累起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就。

从前的沙石峪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南山口可以出入,村民如果北行需要翻越北山的山脊,出行十分不便。1971年春,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农业发展,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打开新天地。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开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民兵连长李凤元带领27个民兵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终于凿通了一条长254米,高5米,宽4米的“愚公洞”。自此,沙石峪实现了南北贯通,通行条件大大改善。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面对立在家门的王屋与太行,愚公选择用锄头挖去这两座高山。他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他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天帝,派神仙搬走了两座大山。

面对阻碍他们生路的荒山,沙石峪人下定决心移山造田、穿山铺路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现实世界中没有什么天帝,也没有帮助移山的神仙。沙石峪人说,愚公移山的故事里只有愚公一家在移山,只靠他们一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我们沙石峪是整个村几百家子一起移山,是几百家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我们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坚持苦干实干的斗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党员带头,群众支持的团结协作

沙石峪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行为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引导,也离不开沙石峪村民的积极参与。正是他们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才有了沙石峪的巨大成就。

1950年,老书记张贵顺在县里举办的培训班上听到了耿长锁互助组的经验介绍,第一次得知毛主席将人民组织起来的号召。为了落实党的政策,说服村民走向互助合作的致富道路,张贵顺召集全体党员连开五天会,深入细致地解释互助合作的好处,一个一个争取党员的支持,并率先示范,建立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推动了全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在劈山打井、开山造田等工程中,张贵顺始终站在第一线,和青壮年们共同奋斗,有力气时就一起凿山开石,累了就为他们加油鼓劲。年轻人都说:“老书记还在呢,我能不卖力?”

沙石峪的党组织也是勇于担当的楷模。村里的重大决策都是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而且一经决定,党员就是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在开凿大口井、修建大寨田最困难的时期,都是党员和团员组成先锋队、突击队。

沙石峪党支部牢记宗旨、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张贵顺老书记退休后得以薪火相传。改革开放以后,在第二代党支部带头人闫福中的带领下,解放思想,步伐坚定,从1983年秋开始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先后建立食品厂、化工厂、橡胶厂、氧化锌厂,实现农村工业化。沙石峪的面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进入90年代,如何使老典型焕发新的光彩,让乡亲们走上更富裕的道路是摆在新一届党支部面前的一大难题。以闫宝庭为首的第三代党支部集体经过百般思索,根据沙石峪的土壤性质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引导村民兴建葡萄园600亩,继续发展原有企业,兴建村史馆,改善村内生态环境,把沙石峪建设成首个生态文明村。进入21世纪以来,以周国军为首的第四代党支部带领沙石峪人贯彻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产业,使沙石峪的综合发展水平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沙石峪的广大群众始终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也是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石峪从合作化到劈山开田,都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密切协作,男女老幼齐上阵,大家能干什么干什么,都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荣。正是全村群众的团结协作,使得他们克服重重苦难,完成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人心齐,泰山移。沙石峪干部群众正是依托这种团结协作,劲儿往一处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沙石峪成就的取得,靠的是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靠的是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坚强意志,靠的是党员带头、群众支持的团结协作。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这种精神,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这种精神,唐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奋力开创“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新局面更离不开这种精神。今天传承和发扬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就是要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委工作安排,勇挑重担、开拓进取,让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在唐山重放光芒!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兼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