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开 往 春 天 的 列 车

—走进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图为中车唐山公司谱系化动车组产品家族。本报记者 闫军 摄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吴可超

三月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在百姓乘坐高铁开启春游之际,中车唐山公司正激荡着奋进的春潮。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时速160公里动车组到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再到时速62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从“跟随”到“领跑”,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到数字化制造的持续升级,中车唐山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打造“绿色低碳、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三大核心竞争力,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力“双赛道 双集群”,带动产业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使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趟列车交付、每一项服务完成,都彰显出“中国速度”领跑世界的底气与实力。

记者近日走进中车唐山公司,感受到了这辆“百年列车”的生机与希望。

应用新技术,深化产线智能制造

在中车唐山公司关键零部件数字化智能车间,一台高大粗壮的白色机械手臂,正在“温柔”地打磨铝合金车体,记者抚摸了下打磨后的边框,细腻光滑。“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国内首台0.2毫米精度的高铁窗口打磨机器人,智能制造的新突破。”中车唐山公司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介绍,原来几百个边角都需要人工精细打磨,现在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窗口的位置、轮廓和大小进行打磨,打磨精度能够控制在0.2毫米以内。

作为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技术攻关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张雪松和工友们切实感到数字化技术和智能产线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过去我们焊缝打磨全靠人工,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也不稳定,现在我们通过智能产线,采用工业机器人来打磨,产品的外观不仅好,而且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张雪松说。

如何进一步深化产线上的智能制造?张雪松说:“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技术工人就是要努力地提升我们的技能水平,把更多的创新成果应用到我们产线上。”

2024年,中车唐山公司在数字化产线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建立车体加工中心设备健康档案,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制定了车体加工部件所适用机床的规范性标准,确保各机床加工件的合理分配,避免了超负荷加工现象的发生。

近日,中车唐山公司高速动车组智能工厂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组织的评审,成为首批获得认定的“卓越级智能工厂”,标志着中车唐山公司在推动轨道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打造新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

“当铁路线上运行的‘唐车造’动车组遇到异常问题,我们的I Servo数智化平台就会实时显示出故障码,准确找出故障点,第一时间进行指导解决。”中车唐山公司国铁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雷贯标介绍。

在中车唐山公司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铺满一整面墙的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公司生产的动车组、城轨车等产品的运行状态。

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行安全、舒适、稳定,得益于中车唐山公司创新推出的“I Servo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雷贯标说,“我们充分发挥了数字化运维服务平台的优势,由公司远程监控室、段应急指挥中心、服务站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充分应用数字化预警模型,实现对车门、空调、高压、制动等系统的实时监控,可以做到快速应对突发状况,为动车组安全可靠运营保驾护航!”

公司出口葡萄牙的18列地铁列车,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远程售后服务。中车唐山公司运修技术中心主任吴志远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够实时地查看车辆运行信息,通过远程指导方便服务站员工诊断处理,及时消除故障隐患,提高车辆运行的品质,不断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目前,公司交付国内外的2000多列动车组、城轨车辆,全部可以提供远程运维服务,车辆外观机检率80%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直降15%,人车比优化至0.3。

应用这种全新模式,中车唐山公司为客户开展包括维保、架修、大修、半寿命修、翻新改造、延寿以及长寿命周期服务等一体化服务,已经在武夷山PPP项目、台州市域铁路S1线项目、天津地铁1号线存量PPP项目等领域拓展,打造了数智化、一体化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

开辟新产业,战新产业成为新增长极

在中车唐山公司组装事业部总装车间,记者看到一辆辆蓝灰相间形似海豚的新型轻轨车,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将“五脏六腑”装入车厢,铺设配线、地板、座椅,安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监控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还要经过单车调试、连挂编组、动态试验,直至通过出厂验收、交付用户。

这是中车唐山公司首批两列阿斯塔纳无人驾驶轻轨车。作为中哈两国元首见证下的重大项目,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19列轻轨一期工程车辆项目于2024年10月成功签约,是我国在中亚地区的首个城轨项目,也是中国中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成果。

中车唐山公司阿斯塔纳项目经理苏伟玥告诉记者,“轻轨车研制中,我们大量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为提高新型轻轨车辆对于当地运营气候环境的适应性,项目团队从制造工艺、新材料及试验技术指标等方面开展了严格的实验验证,确保产品在极端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轻轨列车不仅设计理念先进、研制进展高效,其采用的GOA4无人驾驶模式更令哈萨克斯坦客户青睐。

轻轨车应用的无人驾驶技术,依托中车唐山公司智能装备和网络安全两大战新产业开发而成。多年来,从传统轨道交通产品到全生命周期数智化服务,中车唐山公司积极探索解决“业务架构单一”的战略性问题,加速战新产业规划布局,先后成立了丰润分公司、数智科技公司、战新产业事业部、战新产业技术中心,形成了战新产业集群,确定了数字化与绿色低碳两个产业方向,涵盖网络安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绿色新材料、绿色新能源六大业务板块,构建了“双赛道、双集群”融合发展新生态。

中车唐山公司董事会秘书、战略发展部部长徐军表示,战新产业是公司“最年轻”的业务板块,近三年在国家和集团的战略引领下,公司以创新之变谋求发展之道,已初步完成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2024年实现战新市场签约4.4亿元。

站在春的起点展望,中车唐山公司将勇担新质发展之重任、深耕改革创新试验田、擦亮高铁“国家名片”,这列开往春天的列车必将焕发出强大的创新生命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