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曹妃甸新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十农场:

真情服务助力春耕生产

本报讯 (记者梁赞英 通讯员张景生、王斌、郑建永)“前几天我从村里承包了270亩稻田,和去年差不多。”近日,在曹妃甸区第十农场和新村秧田里,稻农贾祥烨正忙着做播种用的稻床,“农场服务到位,下地的路铺上了钢渣,用水渠道畅通,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贾祥烨信心满满。

第十农场位于曹妃甸区西部,有水稻种植面积34500亩,种植历史近70年,素有冀东粮仓的美誉。去冬今春,本着“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原则,以聚焦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抓手,第十农场党委坚持实施“全天候”式综合服务,农场各相关单位和7个村队党支部成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稻农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急难愁盼。

和新村的林树森今年58岁,是一位老稻农,虽然老伴儿和儿子都不愿意他再种地,林老今年仍然承包了180亩稻田,“农场处处为我们着想,秸秆早早清理完毕,堵塞的进、排水管道都进行了疏通,电闸安在了地头,用电特别方便,看着这些,我就有了再干两年的想法。”林老的话朴实而真挚。

近年来,第十农场党委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在含盐碱量较高的地块儿普施治理土壤板结的有机肥17000亩,新建和翻建多处防渗渠、泵站、节制闸、闸涵等水利设施。同时,农场还与曹妃甸区电力部门合作,将用电线路架设到田间地头,有力保障稻农及时用电。一系列暖心服务举措,大大提高了稻农种地的积极性。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