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华北理工大学驻东一六村工作队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报讯 (记者李雪松 通讯员杨欣怡、曹杰)“你们是党的好干部,更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近日,滦南县安各庄镇东一六村大棚种植户张自国等联名写来感谢信,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对华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的认可。

自2024年初,工作队王磊、李贺体、高鹏三名队员扎根村庄,以党建为引擎、产业为抓手、民生为落脚点,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工作队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一年多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党员赴李大钊纪念馆等地开展“沉浸式”学习,联合高校师生举办主题党日活动14场。通过“老支书讲党课”“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队长王磊说。

与此同时,工作队立足安各庄镇“西红柿小镇”特色,自筹4万元建成1.5亩实验大棚,推动西红柿新品种种植并打通市区、廊坊等销售渠道。产业稳定后,又打造包类加工微工厂,创新“来料加工+文创设计”模式,带动10人就业,发放工资近10万元。村内还获批河北省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3183亩农田将全面升级,为农业增效夯实基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工作队开设“自习室”,为村内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并开办“田间课堂”、邀请专家教授技术指导、组织带头人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要让年轻人既留得住乡愁,也看得见未来。”队员李贺体的话语里饱含期待。

协调资金延长日供水时长一倍,清理40吨垃圾、加装围栏改善村容;协调捐赠发电机组,保障村内保鲜库、粮站用电;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规划铺设6060平方米街道路砖……村民的“急难愁盼”被工作队逐一化解,一桩桩“小事”变成“大事”,绘就了村民的“幸福清单”。

如今的东一六村,党建强、产业兴、人才聚、村庄美。站在新起点,工作队与村民携手同行,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